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努力工作 享受生活

發布日期:2021-06-30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蔣宜君

蔣宜君,大學主修會計,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財務部專案經理。近年經歷身邊親友接連罹癌治療,偶然從報紙上接觸到中醫養生茶飲,感到極大興趣,按圖索驥來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赫然發現中醫養生的知識寶庫,積極參與學習各種中醫保健、養生藥膳、身心調理、花草茶飲等課程,除了滿足熱愛學習的欲望,也希望為身邊親友提供中藥緩和的調養保健方式。

【從小立志長大不種田】
蔣宜君出生在雲林水林鄉一個偏僻又普通的村落,典型務農的家庭生活相當辛苦,父親到外地工作賺錢,母親除了照顧四個孩子,還要下田耕作,行有餘力不時出去打點零工,幫助家用。

母親一人顧內顧外相當勞累,孩子們大約小學三年級以後都要下田幫忙。鄉下種田,農家要輪流自己去引水灌溉,為了避免水被別人截走,反而自己稻田沒有水,必須經常察看。印象最深刻的是,到了晚上,稻田間沒有燈,母親一個人不敢摸黑去巡田水,會找孩子們陪伴;鄉間小路旁邊都是排水溝,又沒有路燈,蔣宜君最怕晚上被母親找去,害怕走在暗黑水稻田旁的溝渠間,一不小心摔落田裡或溝裡。她說:「種田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收入不穩定,遇上天災又影響收成,這一季就沒有收入。每次遇到繳學費,看到媽媽愁眉苦臉、不知如何是好,從小就立志,長大一定要離開鄉下,去外面上班賺錢,絕對不要種田!」

談到家中經濟狀況,她表示,那個年代的家鄉,務農除了種稻,就是一些附加價值不高的蕃薯、花生、甘蔗,遠遠比不上水果、蔬菜,自己家田地的條件只能以種植稻米為主,整體而言,家中經濟堪稱溫飽而已。後來為了想增加農作收益,在她小五時,母親開始改種玉米筍,管理過程更為辛苦,因為玉米筍長到特定大小必須趕快收成,不能讓果實繼續長大,再以人工剝去外皮後運走。等到讀高中以後,在屏東工作的父親回家幫忙,陸續引進哈密瓜、小番茄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果來種植,整體收益才略微改善。
    
雖然出身農家,但是種田務農的恐懼經驗,讓蔣宜君感到既沒興趣,也做不來,尤其是生性怕蟲,對於用手剝玉米筍時看到噁心蠕動的蟲,至今仍心有餘悸。

【到都市發展 不忘關心故鄉】
蔣宜君在鄉內讀國小、國中,成績不錯,達到學校標準時可獲得減免學雜費,讓母親十分開心。由於高中考到嘉義的學校,大學分發臺北中興大學會計系,離開雲林讀書,終於不用幫忙種田。不過,在她工作、結婚、生子之後,仍然懷念故鄉,每年固定回老家探視父母,小住一段時間,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回鄉下玩。只是這些年,注意到社會正關注的「滅村危機」,已經悄悄降臨水林。她十分感慨地說:「早年鄉內有兩所國小,幾年前併成一校。以往回鄉過年,街上還人來人往,略顯熱鬧,今年回去時景況差異特別明顯,舉目所見,只有零星落寞的老人家,街上罕有人走動。加上生活機能不好,年輕人外移,沒有新生命進來,老年人逐漸老去,整個村落人口凋零,面臨滅村。」根據新聞報導,臺灣三六八個鄉鎮中,已有一三四個即將面臨滅村危機,的確令人唏噓不已。

【會計師事務所的生涯】
「從大學會計系畢業,以為工作很好找,沒想到一開始應徵會計,就發現自己連內帳、外帳都弄不懂,所學與實際工作有點不符,不是讀會計系就可以立刻當會計。」於是,她追隨一些學長姐的腳步,進了會計師事務所,一做二十年,因為「查帳很有趣」。
    
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型態特殊,重量級工作幾乎集中在上半年,忙碌密集且具時效性;三月底前出上市櫃公司報告,五年底稅報,其他還有財報,加班情形超乎想像地嚴重,影響所及,她不得不把老大就近送二十四小時保母,老二則在滿月後便送回鄉下請姊姊幫忙照顧,直到讀幼稚園時才帶回臺北。
    
「這麼多年下來,我認真思索自己與家人、工作的未來,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決定不考會計師,準備轉往一般企業。」三年後,她掌握一個機會,到生產「東亞日光燈」的中國電器上班,進去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家上市公司。

【職涯角色頻轉換 努力學習增能】
中國電器當時亟欲轉型,將傳統照明轉成LED,財會制度需修訂符合IFRS(國際會計準則),否則產品無法跟上潮流,公司失去競爭力。蔣宜君在財務部輕鬆應對單純的數字工作,未料隔年公司將薪資業務外包,請她接下其餘的人資業務,在完全沒有經驗的情形下,積極參加許多人資相關的教育訓練,讓自己趕快進入狀況。
    
「人資角色有些尷尬,既是職員,又代表公司,居中協調溝通不容易做到兩邊滿意。」她舉一件棘手的案例來說明,「公司為了活化資產及業務緊縮,打算將位於龜山工業區的桃園廠房外租,並裁掉該廠三十幾位員工。當時自己帶著一名法務人員前去處理,此生從沒做過這種事,面對女工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一輩子黃金歲月貢獻給公司,一旦被資遣、影響生計,不知未來在哪裡」。蔣宜君心中難掩不捨,但必須虛心接受責罵、聆聽要求,轉達公司盡可能妥善處理的態度。
    
接著,她陸續接下管理部業務、擔任財務部專案經理,經手包括臺北花博承包業務所需的大量人力招募,以及一些嘗試轉型的標案,都是不曾接觸過的新工作,她覺得學習新事物是件開心的事,會為自己開新的一扇門。

【與中醫養生結緣】
會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修讀這麼多的中醫養生課程,蔣宜君表示,主要是與身邊親友逐漸罹患癌症有關,包括自己的父母、先生在內,當時確診後,去哪家醫院治療、怎麼治療,之後如何調養等,過程中所有關心的人都會熱烈提供寶貴意見。因為抗癌是一輩子的事。她希望能透過中西合併的方式,協助親人順利度過治療與後續照顧。
    
某日,她無意間在聯合報週末《元氣》專刊讀到中醫養生茶,得知臺大擁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源,剛開始參加中醫養生茶課程,後來發現養生保健系列其他課程都很吸引自己,於是心、肝、脾……準備把整個五臟六胕都上完。
    
上了幾堂課之後,蔣宜君發現中醫藥理跟古代中庸之道很像。中醫著重協調,若採用熱性的藥材,通常會加一些涼性的藥材進來平衡中和,要懂得如何去調適,比較不會出狀況。她笑著說:「養生就是一種預防,多懂一些比較不會踩雷。而且,辛苦大半輩子,一定要妥善養生,退休後才能好好享受。」
    
相對於市面上充斥假中藥的情形,到臺大上課讓她感到安心與信心,「因為臺大有名聲、有品牌,老師從來不推銷,只有當學員有需求請教的時候,才會提供一些資訊與經驗」。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很多事情就會圓滿】
對於如何看待人生,她以聖嚴法師所言自勵,「不論人生什麼階段,遇到什麼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很多事情就會圓滿」。在面對先生宣告罹癌的當下,她表示,「處理心中情緒並不容易,但遇到了,只能往前走,恐懼、害怕,都幫不了自己。感恩的是,後續有比較好的結果」。
    
有位中醫曾鼓勵說:「擔心是沒用的,就去正面處理,做你該做的。如果沒有好結果,可能命運就是如此,不須太過理會;若有好結果,一定要把自己當成重新投胎一樣。」就這樣一路陪著先生度過療程低潮,目前先生已經回復正常狀況,可以打羽毛球,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她還積極帶先生參加癌友會,關注其他人的狀況,大家互相交流經驗及心得,認為抗癌不是自然就會好,凡事要努力、要有代價。

【人生目標:努力工作、享受人生】
蔣宜君表示,學習是她快樂的泉源,從來不覺得到此為止,學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新鮮事,都想去嘗試。

「人生不能重來,重要關頭時要多思考」。在她人生當中隱然有個分水嶺,差不多十年前,為了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忙碌多年,她錯過孩子成長、家人相處的時光,如今回顧當時,既然不打算朝會計師發展,似乎也不應該留在事務所這麼久,應及早準備換跑道。到中國電器工作,雖然辛苦,但整個運作模式正常,能夠享受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我喜歡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十年前做不到,現在慢慢朝此目標前進,十年後一定會再回顧這趟歷程。」

採訪於二○一九年二月 文/蘇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