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學員故事

走出法律人的框架 為推廣臺灣觀光開創人生第三種選擇

發布日期:2022-10-19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蔡文宜

蔡文宜,現任臺灣惠普(HP)政府事務暨公共政策總監、臺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理事長。翻開她的職涯扉頁,絕大多數的青春歲月都貢獻外商公司;直到看了《第二座山》一書,啟發了她思考退休後的利他事業。在一次走訪花東的行程,意外開啟她,決定奉獻專長、人脈,結合活潑外向、熱愛旅行的個性,以期集眾人之力,幫助更多返鄉青年從事地方創生事業。

【一場車禍 外文系女孩轉進法律系的思辨世界】
健談的蔡文宜侃侃而談,當年她是如何從外文系轉念法律的奇遇人生。她說,當年外文系排名在法律系之前,加上她認為外文很重要,便選了外文系;但唸了一學期發現外文系與原本想像差異很大,正考慮出國留學,沒想到大一都還沒唸完,便在學校椰林大道上被計程車撞上。

「幸好媽媽機警發現躺在急診室的我不對勁,堅持要照電腦斷層才發現顱內出血,緊急開刀。」蔡文宜提到當時人還在手術房裡,卻有位住院醫師對她媽媽說:「妳女兒醒來沒有變成植物人就不錯了,不要以為她臺大還能畢業。」這句話的打擊,讓媽媽頭髮瞬間就白了一大片。

正當媽媽為愛女是否成為植物人而憂心忡忡時,肇事的司機卻找工會幹部上門,威脅一定要和解,並強調是蔡文宜自己騎腳踏車撞上計程車, 心煩意亂的媽媽便回:「只要我女兒醒來沒事, 就跟你和解。」當她脫離險境後,母親便無條件地放過肇事者。

爸爸是醫師,在那個還沒有健保的年代,負擔得起在臺大開刀住院,十天超過十六萬元的醫藥費。但康復後的她愈想愈不對,「都把人撞成重傷,怎可能不用負責?」大二重返校園後,便開始到法律系修課。

上完民法總則、刑法總則後,「我是對的,這件事不應該是這樣和解。」她笑說,也因此發覺法律比較適合她的邏輯思考,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大三開始雙主修外文跟法律系,大學畢業後持續研讀法律研究所、博士班。

她深知自己的個性不適合當公務人員,只準備律師考試,但考了二次,總以些微差距(只差了零點幾分)與律師資格失之交臂,開朗的她認為,沒考上就代表她命不在此。加上她曾到知名大律師事務所見習,發現優秀的學長姐們每天從早到晚,工作、吃飯,甚至聊天的話題,都脫不開與「法律」相關的人事物,這種生活並非她想過,就此真正斷開她進律師事務所的可能。

畢業前夕,指導老師得知她「如果可以在企業內扮演法務角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想法後,推薦她到新竹某IC設計公司上班,故自二○○○年起,開啟了她的企業法務生涯。

剛進職場的她,工作認真,深獲老板信任,除了法務外,陸續做了人資, 也擔任行政兼財務部門主管。換言之,就是除了不會寫程式、去晶圓廠下單外,公司大小事她幾乎都有涉獵。由於不懂會計、行銷等,好學的她,便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管理碩士學分班修課,後來因為懷孕生子而中斷課程。

三年半後,因該公司被買走,加上每天臺北新竹兩地通勤超過三小時,剝奪了與家人孩子的相處,於是決定回臺北工作,先後在臺灣微軟、參數科技(PTC)、Airbnb以及現任HP等外商公司上班。

【跨國工作充滿挑戰與趣味】
蔡文宜在外商公司任職期間,除了美國外,出差足跡包括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與東南亞國家,讓她學到很多,曾高達連續五年,每個月至少出國出差二至三次。工作雖然辛苦,但她發覺參與跨國工作、跨部門團隊合作或領導團隊等很有挑戰性,還能體會各地文化與風俗民情,非常有趣。

「我第一次碰到有人見到女生,竟然第一句話是問人家幾歲!」那時美國公司的法務長特地飛到韓國,慎重地把她介紹給當地的團隊與經銷商,沒想到初次見面,韓國人竟然開口問她幾歲,讓她當場愣住。

法務長看她一臉問號,很快告訴對方:「她大我一歲。」這句話奠定了她在韓國工作備受尊重的地位。原來韓國非常重視長幼之序,問對方年紀,主要是為了在互動過程裡表達尊重。掌握這一點,日後蔡文宜在韓國遇到資深夥伴,只要拿出萬分敬意便很受用,為她帶來不少助力。

蔡文宜提及,當年那場車禍讓她決定提早進入婚姻,二十四歲結婚、育有二名小孩,迄今仍與公婆一起住。她不諱言,四十歲之前的工作,全都是以家庭為主要考量,好太太、好女兒、好媳婦、好媽媽、好員工等多重角色,但她最想要的,是在四十歲過後能好好做自己。

【《第二座山》的當頭棒喝 即刻起身當志工】
工作上,蔡文宜雖然很喜歡跨國文化帶來的多元挑戰,但她也一直在思考:「若考慮提早退休,不上班後到底要做什麼?」她坦言,觀察所有長輩們退休後的志工活動,對她而言都不符合個性,也未能發揮工作經驗與人脈。

直到她讀了大衛.布魯克斯《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猶如一記當頭棒喝:「人不一定要等到退休,才開始尋找滿足生命的意義,你可以邊工作邊找。」她說,除了工作家庭等人生責任外,也希望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我是佛教徒,覺得『利他』很重要。」

傳統的觀念裡,利他或做志工是退休後的事,但這本書反而點出,在工作時,就要找尋什麼事是你有熱情、願意投入的志業,「書中也舉例,有人工作與志業兩邊都同時做到,且兼顧的很好,是魚與熊掌都能兼得的事。」她說。

約莫在二○一七年,因緣際會接觸了日本觀光立國與地方創生政策,事後蔡文宜開始自行做研究,還自掏腰包前往日本參訪地方創生案例。參訪後她認為,日本地方創生政策與成功案例不少,這樣的政策模式值得臺灣學習,於是起心動念開始投入。

【返鄉青年分享生命故事 決定以「地方創生」為利他志業】
剛好,工作上需要上山下海,她在部落偏鄉認識很多從事地方創生的朋友。某次花東出差時,聽到民宿主人無私地分享,返鄉十年創業的生命故事,正好幫她走出工作低潮。

「我原本是因為工作接觸他們,沒想到竟因而找到人生志趣。」二○一八年,她與一群同好共同創立「臺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近四年來,協會透過熱情志工的用心投入,不靠政府補助或標案運作。二○二○年,因為疫情嚴峻,深感人生苦短,蔡文宜決定暫時離開職場,陪伴家人,並完成法學博士論文,也重新檢視協會的定位與營運方向。

目前,協會的定位為:「地方團隊創生的陪跑者,」由各地的熱心志工協助返鄉青年找方向、找商模、學習申請政府補助等,也陪伴他們走出創業挫折和難關。

【與國際接軌 ESG課程紮實又實用】
提到近期赴臺大進修推廣學院上課,由於她一直在關心ESG〔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公司治理(G,Governance)〕訊息,當她在臉書看到臺大開課資訊立刻報名,因而有機會跟不少大企業負責人及永續長一起上課,互相交流,結業後至今,成立的班群仍持續分享相關資訊,收穫很多。

蔡文宜透露,目前任職的HP公司在二十年前就投入ESG,並每年公告永續發展報告書,身為公司主要跟政府溝通的窗口,她認為:「如何說出官員或供應鏈夥伴聽得懂的詞彙很重要,而非只是把永續報告書背起來。」

她來上課的第二個目的,便是希望更了解企業在乎ESG中S(Social Impact,社會影響力)的方向,才能帶領協會與地方創生團隊,在面對企業時,使用「對的語言」把團隊做的事情,讓想發揮更大社會影響力的企業理解,同時以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指標,找到彼此的關聯性,以攜手合作共創雙贏。

課程結束後,她回到協會,計畫以二年的時間,來教導與陪伴有興趣跟大企業合作的地方創生團隊,找出能與企業對接的可行模式。如有成功案例,再以此模式連結更多大企業,以幫助更多的地創團隊;而企業日後若要找不同種類的公益團體,例如社會創新或地方創生組織合作時,協會能做為一個有對接窗口的平台。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開辦的ESG課程安排很棒!」「很感謝課程安排了臺大老師與會計師,把一些專業名詞解說的很仔細。」以她非會計專業人士的身份,曾經很困惑的專業名詞,包括對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的認知、如何用SOCIAL IMPACT指標的方式論述等,這些經過說明後,學習就相對容易。

有別於坊間的課綱中,ESG課都只是教人算碳排放或寫報告。蔡文宜認為臺大的課程很實用, 讓企業主與高階主管了解為何要改變,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這點很重要。

【推廣臺灣世界級山海景觀 與多元文化體驗為終生志業】
因疫情期間宅在家,蔡文宜有更多看書時間。她分享《韓流爆紅經營術》一書中,韓國影視CJ集團的韓流教母李美京曾說:「我的夢想是希望全世界的人,經常聽韓國音樂,每周吃一次韓國菜、一年看二次韓國電影。」

蔡文宜回想當初投入臺灣觀光及地方創生的原因之一,便是覺得曾到歐、美、亞、非四大洲,超過五十個城市出差或旅遊,深感臺灣擁有世界級的山海景觀、多元種族文化與飲食,更遑論臺灣不大的面積,卻地質構造豐富、地貌多元,且生物多樣性,種類之多,在亞州實為罕見,可惜知道臺灣特色的外國人不多,而臺灣觀光業多數只會作大陸客的生意,非常可惜。在看到韓流教母的話,她也發願:「希望未來全世界的人每周都能喝一杯珍奶、常吃臺灣刈包、鹹酥雞或牛肉麵, 每年有三百萬名旅客固定重複造訪臺灣, 把臺灣當成第二個家。」為達成這遠大而浪漫的使命,蔡文宜從地方創生輔導開始,透過志工培訓,協助返鄉與移居偏鄉的青年人,優化在地體驗內容﹐同時參與國內與國際性觀光旅遊組織,結盟國內外志同道合夥伴,共同推廣臺灣之美,發揮國際影響力,讓世界旅人愛上臺灣。

現今韓風當道、韓流風靡全球,相較之下,蔡文宜的宏願與志業,彷若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但誰知道二十年後,這些不會改變呢?有道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這,就是她努力的目標!

採訪於二○二二年五月 文/曾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