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沈尚弘
臺灣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企管碩士,曾任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經理。一九八八年返臺,進入大亞電線電纜(股)公司。一九九七年接任大亞總經理,二○○三年接任董事長。接班至今三十六年,穩坐臺灣前三大電線電纜集團,並成功轉型為Energy(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並朝Emerging opportunity(新興產業)投資,搭配此「double E」策略,憑藉穩健的財務能力,發掘更多新商機。
【晨光思考佈局未來】
凌晨四點半,天還未亮,身處基隆八斗子潮境公園,望向遠方一片灰濛,漸漸地夜空透出一絲光亮,眼前色彩瞬時幻化,深藍過渡到粉紅,直到橙橘色的太陽緩緩升起,伴隨著射向四方的金黃光芒,對面的九份山頭輪廓逐漸鮮明起來。此時的潮境公園依舊杳無人煙,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深呼吸了一口,享受這一刻的清新與寧靜。
這是專屬沈尚弘的獨處時光,也是絕佳的晨光思考時間,許多想法、創意由此迸發。三十多年前,他從美國返臺,進入父親沈金承與伯父沈大枝共同創辦的大亞電線電纜公司,至今大亞集團也即將邁入七十大壽,營收屢屢創新高,從傳統電線電纜事業,成功轉型為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
何帶領一家歷史悠久的傳統企業轉型成功,甚至站上現今熱門的ESG永續浪頭?「亟思求變,不滿足於現狀」可能是答案之一,「我一直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為未來提前佈局,將來必定會有問題。在企業營收不斷成長的同時,沈尚弘已經思考到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所提出的第二曲線、第三曲線,以宏觀的角度積極佈局企業的未來。
【董事長兼助教以身作則不缺席】
大亞集團委託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開設的「大亞集團精鍊高階管理與實務研習專班」日前已圓滿結業,這次已經是第二次與臺大的委訓合作;早在十年前,沈尚弘便邀請當時臺大管理學院李吉仁教授前往授課,驅動員工大膽接受改變以及勇敢嘗試的因子,開啟合作之緣。
近年與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再度合作,鑒於五、六十位中高階主管需要同時修課,陣仗不小,沈尚弘笑稱,只好請臺大教授移樽就教,遠赴臺南為同仁授課。每次上課時,沈尚弘都會從臺北趕赴臺南,成為講台下認真聽課的學員,甚至擔任起教授的「助教」。這位助教熟知大亞的種種,擔負起管理知識和大亞實務間的中介、轉譯角色,常會引用公司的現況、例子,來驗證教授上課講的內容或是對大亞的意義。讓同仁能更深入其境、投射其中,將上課所學與自身工作相結合。為展現對課程的重視,沈尚弘身體力行從未遲到早退,唯一的一次缺課,是因為受邀擔任外部活動的演講嘉賓,讓熱愛學習的他略感遺憾。
十年前的課程內容,著重在企業、財務、行銷、供應鏈等管理主題,十年後則加入了永續發展、ESG等新興議題。以前講行銷管理,這次談洞悉客戶和價值;以前講組織行為,現在談溝通和團隊、組織整合和人才發展,課程設計皆與時俱進。
課程內容變了,授課教授也有調整,上課的學員也有變化,「甚至連我自己也變了!」沈尚弘發現,即使是類似的課程主題,不同的時空、心境,也會觸發不一樣的感想、啟發和收穫,「一直不斷學習與溫故知新是很重要的!」他笑說董事長講的同仁未必盡信,但教授上課的內容若恰好呼應,等於多了教授的背書;上課同仁可能是業務出身、工廠出身……,無論工作專業為何,如今大家都有了共通的管理語言,更有助推動組織變革。
【變革轉型創造新的里程碑】
十年前,大亞已近六十歲。沈尚弘覺得組織的轉型變革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全員動起來。透過教育訓練,建立同仁的變革意識,在管理知識的鋪墊下,共同找出、長出組織新的枝葉,也就是帶動企業未來成長的第二曲線、第三曲線。
集團重新聚焦,回頭反問:「公司為什麼存在?想要走去哪裡?成為什麼樣的公司?」重新探討企業的願景、使命、經營理念,也就是組織的「靈魂」所在。因此建構出大亞集團的三大願景:一、成為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打造能源從產生、傳輸、轉換、儲存到管理的能源鏈。二、成為友善環境和美麗家園的推手。三、成為員工、客戶、股東、社會信賴的企業。
巧合的是,十年前,「ESG」字眼在臺灣企業界尚未盛行。大亞重新定調的三大願景,卻和當前能源管理、永續環境概念強烈呼應,當臺大教授在課堂上談起這現今的企業顯學時,同仁更加堅信十年來是朝著對的方向和正確的道路邁進。
變革轉型是持續演進的過程,十年來,大亞在許多方面蛻變成長,從內部的管理能力到對外的品牌溝通,其品牌溝通的影片還被臺大教授運用在課堂上作為案例典範,讓沈尚弘與整個組織都感到與有榮焉。「臺大課程對我們幫助很大,扮演很大的推力!」十年前和十年後,兩回的課程內容,也許是不同的話語、不一樣的章節,在台下數十位主管心中埋下了種子,激起了漣漪,並持續發酵著。
「軀殼無法永生,只有靈魂才能永生,因此要豐富我們的靈魂。」沈尚弘所指的靈魂是指企業文化、經營理念,以及財務資源。父執輩創業時的企業理念:「精益求精、共存共榮、實事求是、創新求變。」直至現在仍和大亞集團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遙相呼應。在現今變化劇烈的商業環境中,難以預測十年後的面貌,但沈尚弘要確保的是企業靈魂的壯大,需要有充足的財務資源作為後盾,透過第二曲線、第三曲線的探索,供大亞集團找到下一個軀殼,企業的未來走向。
【運動VS管理五根電線桿的距離】
這和沈尚弘所堅信的人生理念扣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不提前策劃佈局,未來難以成功。但能不能成功,還有機運、條件等變因。因此他認為,「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得不到的,也許是老天爺的祝福。」沈尚弘以豁達的角度看待得失,翻轉「命」與「幸」。
「會不會太冒險了?」無論企業或個人,沈尚弘評估、判斷「做」與「不做」的標準是:需要冒險,但不能太冒險。可以勉強,但不能太勉強。最後底線是:「不能冒跌倒以後爬不起來的風險。」站在企業角度,有困難和挑戰,才有機會和利潤,但困難挑戰會帶來冒險和勉強。
他認為,勉強與太勉強不同,但僅一線之隔;熱愛運動的沈尚弘以此分析,三年前去學潛水,雖勉強但仍取得潛水執照;若學飛行,可能需要冒生命危險,評估過後發覺這太勉強了,於是放棄學習飛行。是否勉強?是依據企業或個人的資源和能力,能否承受風險與因應困難挑戰,則因人而異。
臺南是沈尚弘的故鄉,童年成長的運動場。就讀小學時遇上廢除初中聯考制度(民國五十七年),讓他從小可以盡情探索運動項目,棒球、足球、籃球、乒乓球,幾乎任何球類都難不倒他。跑步、爬山、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騎馬、游泳、滑雪、潛水、重訓,是這些年的運動日常。前些年因滑雪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三月受傷,復健完後,七月仍如期和朋友去走著名的瑞典國王小徑,背負十多公斤的登山行囊,一天走二十幾公里,而且踏上旅途便沒有退路,只能一路向前,連走七天。
由此可見,沈尚弘深具冒險犯難的精神。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老闆,卻勇於不時走出舒適圈。他笑言,不然當初怎麼會選擇就讀臺大電機系?「勇於挑戰」的DNA,彷彿是天生具備、深植體內,唸書就要把書唸好,運動當然要精益求精,經營事業亦然。
騎車上坡時,他鼓勵自己:「只要再騎五根電線桿的距離。」五根電線桿、再五根電線桿……,只要堅持終會到達目的地。運用至企業經營上,化長程目的為中程、短程的目標,看得到也容易達到,才有動力持續向前。
「脫離舒適圈很重要,無論工作上或生活上。」沈尚弘鼓勵員工多運動,並且透過獎勵制度積極推動。員工將運動紀錄登錄至公司內部網路平台,尾牙抽獎特別增設相關獎項,運動次數越多,抽獎機會越多,中獎機率自然增高。舉辦「大亞旺萊馬拉松」比賽,公司全體總動員,一起參與籌辦,一同準備比賽。
【充實靈魂傳承父親的精神資產】
除此之外,員工若想進修碩士、博士、EMBA等與工作相關課程,公司一律全額補助,他鼓勵員工持續進修終身學習。聊到員工,明顯感受到這位集團大家長對員工的照顧和體恤。大亞鮮少有空降主管,除非新事業、新部門,主要透過教育訓練培育員工。「沒有人是全才,要這個人的優點,就要包容他的缺點,讓他的才能盡情發揮。」接近七十大壽的大亞集團,資深員工的年資達四十、五十年,除了資深同仁,也有新血加入,讓不同世代共融協作,才是一家體質健康的公司。因此在大亞集團並沒有達法定六十五歲必須退休的規定,資深同仁可以持續貢獻寶貴的經驗和想法。
對資深員工的敬重,也許和父親有關。沈尚弘認為影響自己最深遠的就是父親沈金承,「白手起家,韌性、執著、認真!」身教是最直接的影響,父親待人處事認真,實事求是,注重細節,成為他最佳典範。雖然要求嚴格,但也給予充足的自由和空間。唸書不讓父母操心的沈尚弘,從選擇就讀臺大電機系,出國唸MBA,在美國AT&T任職,直到返臺進大亞公司,父親尊重他的選擇。「從他的嚴厲裡也能感受到他的愛,」沈尚弘也將父親的精神態度傳承給下一代,作為最珍貴的傳家寶。
沈尚弘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繼續充實大亞集團的靈魂,擁有豐富的財務資源,讓未來的領導人得以追尋下一個軀殼。現在,上午進公司開會,下午留給自己閱讀、看報告、思考事情。被疫情打亂的個人演唱會計畫,仍在未來藍圖中;熱愛旅行和攝影的他,期待退休後成為街頭攝影師。
凌晨四點,沈尚弘起床,打開音樂,開始處理簽呈和回覆電子郵件;接著在家中的健身房重訓,晨型人的一天於焉展開。
採訪於二○二四年四月 文/邱詩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