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擁有邏輯超能力,人生精彩有餘裕─ 臺大推廣部首開『邏輯與生活』課程

發布日期:2019-08-05

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生類,最主要是人類擁有概念思維能力。人類以概念形式,將所認識的事物,透過語言文字來表述這些概念、累積和傳遞知識,進而創造和發展文化。概念思維的原理就是「邏輯」。簡言之,一個人邏輯能力好,那麼,他的判斷、分析、推理、批判、甚至決策的能力,就會比別人強。概念清晰、判斷和推理正確、反應迅速敏銳,這些都是將來從事社會實務工作相當重要的部份。
臺大推廣部將於102年7月間首度開辦「邏輯與生活」課程,授課教師曾漢塘教授曾提及:「我有位大學同學,他在外貿事業開創初期,被美國對手控訴傾銷。他花錢請美國律師事務所打這場官司,結果敗訴。他不服,親自上訴。在美國法庭與控方律師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後,勝訴。對方律師事後在法庭外好奇問他,到底是美國那一所法律學院畢業。他直率回答,沒在美國唸書。在台灣念哲學,就學時,邏輯學得不錯。對方律師竟立即回應:『難怪』。他就靠著這分清晰的思考和迅速的反應,現在已是一位上櫃公司老闆。我有位學弟,邏輯也學得不錯,畢業後擔任某上市公司董事長特助。董事長參加重要會議或商業談判,一定要他在身邊,提供意見。原因就是他能很快掌握到別人談話的重點,能識破談判對手立論之漏洞,能很迅速提供有用訊息給董事長做參考。董事長甚至直言,就是因為他邏輯思考清晰、推理正確、反應敏銳,才會重用他。」



曾教授進一步提到,「其實,類似這樣的事例很多。所以,近年來國內知名大學中想修邏輯的學生也變多了。事實上,這門課絕非營養學分,稍一分神,訓練就會不夠紮實。但,眼看著其他認真修過該課程的同學,思考變得敏銳,言談更為犀利,慢慢地『邏輯』這門課程在很多知名大學現在已成為秒殺課程了。」
臺大進修推廣部為提供過去在學期間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有機會及時修讀「邏輯」相關課程的社會菁英有機會彌補這份遺憾,特別邀請曾漢塘教授開辦「邏輯與生活」課程,並考量有意願修課的學員可能久離校園,因此,本課程之設計不會特別著重類似數學式的形式推衍,而是盡量將形式思考的訓練貼近生活實例,讓學習者可以覺得在學習之後,便能夠立刻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一般學習性的課程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是理論性課程,諸如病理學、經濟學等,類似課程提供的是對事物掌握的系統性理解;另一是習練性課程,諸如游泳、桌球、臨床醫學、商學、議事學等,這些課程雖然也有理論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實際練習。我們沒辦法用理念想出、或用嘴巴說出一個游泳冠軍來,學習者一定要親自下水游開來才行。「邏輯」的學習便介於理論和習練之間。它需要有理論性的瞭解,更需要實際的練習,才能讓正確的思考模式在意識上生根,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對於邏輯訓練而言,八週課程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入門訓練。學習者若想要熟練,則需要利用課餘或課後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多練習。若對該領域有濃厚的興趣,並有心更深入探求,則可以找尋進階書籍或課程繼續鑽研。現摘要臺大推廣部即將開辦的「邏輯與生活」課程並說明如下:


第一週課程:設法讓有效推理成為你的直覺,生活決定更順暢
每個人每天都在思考,但卻不見得都懂得運用到正確的思考。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洪蘭教授的中文譯名為《快思慢想》)書中,作者Daniel Kahneman指出,人常有些思考的陷阱,依賴自己的直覺來做決策,但這些直覺卻常是不理性的,當然也就會引導我們做出許多錯誤的決定。不過,這種直覺卻是可以透過精細且正確的思維來協助校正,以降低錯誤決策發生的機率。基本上,透過邏輯有效推理的訓練,就可以幅度提昇直覺的正確性。本週將透過幾個實例,讓大家瞭解,何謂有效推理?怎麼讓有效推理來協助我們解決問題?


第二週課程:善用認知與情感語言,生活更順心
推理的架構是論證。論證又由一組語句組合而成。所以,要透徹瞭解論證推理,就必須先回過頭來探討語句。
語句可大致分為認知語句和情感語句二大類。但是,用來架構推理的語句必需是認知語句。不過,人偏偏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存有,免不了會有價值或情感的羈絆。本週課程旨在協助各位充分認識認知語句和情感語句的特性與差別,也帶領大家瞭解它們潛在的問題及如何面對,更教導學員如何善用這二種語言。


第三週課程:判斷要懂得化繁為簡,思慮更敏銳
本週將帶領學員熟悉各種基本的複雜語句,培養出化繁為簡的能力,讓你能更迅速對複雜語句做出精確的判斷。
一般人溝通,對於情感價值語句,往往難有普遍認同。但是,對於認知語句的判斷就容易了嗎?單純的認知語句,又分為簡單語句與複雜語句二種類型。對於簡單語句的判斷,大體上說來,比較容易些。不過,複雜語句的判斷就比較費神了,也比較容易出錯。簡言之,對多數人而言,語句結構的複雜度,常會阻礙我們思考的順暢度。事實上,對各種基本複雜語句的透徹瞭解,也是我們行使有效推理重要的一環。而其中關鍵訓練就是形式思考,換言之,掌握複雜語句的結構形式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形式思考越好的人,判斷和推理就會比較迅速和正確。


第四週課程:從判斷走向推理,人生自然不迷糊
本週提供幾個重要卻簡易的訓練模型,打開判斷和推理間的通路,為形式推理思考做基本的奠基工作。
判斷是就語句層次而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需判斷語句陳述的真假。推理則是就整個推理的論證結構來考究,我們要特別去注意日常生活中推理的有效性。判斷和推理是二個不同的概念,一般人卻常常搞混二者間的差別。不過,這二概念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本週就是協助大家釐清這二者間的密切關連。從判斷到推理的推衍,有二個很重要的中介概念,一是條件語句和論證有效性間的類似性,一是語句間的一致性概念。掌握這二概念,便可找到捷徑,大幅度提昇推理的有效性。


第五週課程:讓自然演繹法來活化你的推理思考
本週將介紹自然演繹法的規則,並且用實例來讓大家練習推導。授課教師會提供幾個習題讓學員回去練習。期能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幫助學員的推理思考更為敏銳。
有人認為邏輯有所謂推理規則,其實,這些規則只不過是簡單易懂的有效推論形式。邏輯學家就把這些有效論證當規則,以便於我們可以藉著這些規則來推導出更為複雜的有效論證結構,這就叫自然演繹法。邏輯學家對於是否有必要教導自然演繹法有不同意見,但是,教學實務上發現,經過自然演繹法訓練的學生,對於推理的反應,明顯是比較迅速且正確。所以,大部份的老師還是會教導自然演繹法。


第六週課程:溫故知新─從傳統邏輯到近代述詞邏輯
本週將介紹定義、傳統三段論、與當代述詞邏輯三部份。瞭解現代邏輯的表述模式,是將來邏輯進階探討很重要的基礎訓練。
為了邏輯訓練的需要,習慣把邏輯課程分為語句邏輯和述詞邏輯二個階段。語句邏輯的學習是奠基,但卻不夠。完整的初階邏輯學習必須把述詞邏輯也學完。語句邏輯和述詞邏輯的差別在那?語句邏輯是以整個語句為思考的單位,而述詞邏輯則以詞為基本的單位。為了進入述詞邏輯的探討,我們必須回過頭來從字詞的定義談起。然後,以字詞為基本單位來重新認識語句判斷和論證推理。


第七週課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觸犯非形式謬誤
舉凡任何邏輯上的錯誤或不當,皆稱為「謬誤」。謬誤又分為「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二大類。無效推理就是「形式謬誤」,有些謬誤跟推理的有效性無關,通稱為「非形式謬誤」。
「非形式謬誤」的學習是邏輯課程最有趣、最實用的部份。在生活周遭,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非形式謬誤,舉凡政論名嘴、商品廣告等,常常充斥著這些錯誤,進而誤導民眾的判斷。本週將引導學員認識各種非形式謬誤,避免誤踏這些生活上的陷阱。


第八週課程:邏輯與其他思想方法
「邏輯」一詞的使用有廣、狹二種意涵。廣義的邏輯把所有思想方法都涵括進來,所以我們也常聽到歸納邏輯、辯證邏輯等稱呼。但狹義的邏輯則僅限縮於演繹法中。基本上,一般初階邏輯課程多採狹義的邏輯觀,而將歸納法、辯證法、類比推理法、模態思考法、超驗冥思法、科學方法等,都視為平行的其他方法。
本課程前七週基本以演繹法的介紹為主。為了開闊學員視野,特別簡略介紹其他幾種思考方法,並說明其適用的時機與限制等。如此,學員對於何時、何事該採用什麼方法,就會有比較恰當的拿捏。最後一週則提醒學習者,邏輯猶如雙面刃,學得好,固然在個人思考、生活決定等事項上更加明晰和睿智,對於人際對辯、談判等,也更加犀利,但自恃邏輯好而不知善用,有時也有負面效果。所以,將會特別提醒學員如何善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