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稻香飛揚 讓世界更美好

發布日期:2019-02-27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部「農業技術學分班」第1期學員 林如貞

您的夢想是什麼? 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對待周遭人事物?
如何涵養自己為世界貢獻一己之力?
身型瘦小的林如貞,用正面樂觀的態度,將吃苦當作吃補,視周遭人為貴人,把挫折當作成就自己的養分。她全心全力散播稻米「自然栽培法」,不但實作還到小學當社團老師,向下札根、積極培養種子教師,一步一腳印逐步建構自己的夢想,為台灣這片土地、為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盡一己之力!


【吃飯做環保 利己又利人】
「我們會關心股票漲跌、在意身材胖瘦,但似乎不大關心自己每天每餐吃進什麼?」十年前因為父親生病住院,在病友家屬的提點「要從認識消化道和基本食材下功夫」,林如貞重新學習,讓自然新鮮的食材重啓味蕾。
調整飲食改吃糙米才半年,父親壞死的胰臟逐漸康復,自己長年的異位性皮膚炎,也因此獲得改善後,她充滿感恩的說「承擔得到雙倍的祝福!」所以感恩想推廣農業。
時逢臺大進修推廣部開設「第一期農業技術學分班」,為了充實自己專業的不足,毅然決定花近十萬元的學費自費修讀。由於非農業本科,唸起來格外吃力,還好同學們都很幫忙,主動提供筆記幫忙複習。當時還在龜山工作的林如貞,經常兩地奔波,但無減她的學習熱忱,獲得許多寶貴知識。
陳尊賢老師說:「土壤是有『生命力』的!」生命的永續發展,仰賴健康土壤來生長食物,讓林如貞重新省思。「當我深入瞭解生產方式後,就開始反思:我們花很多時間去關心許多與生命無相關的事,反而忽略『生命力』!」她默默期許:「未來要將農業生產過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更多人。」


【不要想太多 ,做就對了!】
林如貞原想在老家宜蘭覓地,實證課堂所學的理論,後來被紀錄片《無米樂》主角之一、八十多歲的崑濱伯為農業發聲所感動,到著名米鄉--台南後壁區參加種稻體驗活動,由於那兒的阿姨叔伯們很親切,於是2010年她選擇一塊休耕七年的農地,為實踐理想的基田,利用假日開始學習種水稻。
「別人搭飛機出國旅遊去渡假,我把那些預算拿來回台南種田當休閒,在一個定點每年學一點就好,長久累積也會有點不同吧!」林如貞想用自然的友善耕作法,即年紀70~80歲、比自己媽媽還年長的阿姨們仍在做這些辛苦工作,而思考如何改善。

因此,她到處聽演講、看書蒐集資料,和農夫們請教,厚植知識累積經驗,「好像我想做公益的事,貴人就會出現、資源也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位。」林如貞笑說。2011年秋天,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證、日本自然栽培蘋果的木村秋則(著有《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首度來台演講,坐在林如貞後面的黎旭瀛醫生,找到蘋果爺爺「稻田鐵鍊除草機械有《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首度來台演講,坐在林如貞後面的黎旭瀛醫生,找到蘋果爺爺「稻田鐵鍊除草機械」的影片給她。不久後,臺大郭華仁教授又推薦尾瀨朗《夏子的酒》漫畫,裡頭說:「刷子是21世紀的除草機,會歡唱種田、快樂除草。」她覺得這兩種方法很有趣、躍躍欲試!
於是,她將田地劃成兩邊,一邊用自製的「鐵鍊除草器」,另一邊用長柄刷實驗。「剛開始,過路人看到一支50元,刷廁所的長柄刷運用在田裡除草、抑制雜草生長,都覺得不可思議!」住在田頭的阿姨笑著說:「經過這兒的人沒有一個不轉頭去看這塊田,不灑肥、沒下藥,居然少雜草、少病害,一年長的比一年好!」


【學為體 農學為用】
「農業是非常務實的,做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努力肯定無法收成。」面對氣候異常冷熱變化大,看天吃飯的農民,要用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方式來因應,務實的林如貞認為,「要將新知識推廣給農民,需有類似商學的行為改變技術作整體配套。」農業不能停留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與敬天惜福的傳統」,水稻田是全球最大的濕地系統,除了生產糧作外,對於土壤、生物、水資源、氣候調節等有很大助益。此外,「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農民的功勞等同醫師。」
於是她期待能建構誠信、互助、有米樂的藍圖,以及培養新世代「生態農」的行動者。她參與紀錄台南菁寮國小師生「吾愛吾鄉學童種稻」,揉合本土和國際新農法,以科學化方式栽種臺大育成的「台南十六號」稻米。「台南十六號」是2008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大農藝系校友的陳榮坤博士與臺大林彥蓉老師、研究生陳正昇一起品種改良,在台灣第一個用分子育種技術,把「越光米」對日照長短的敏感度降低,培育出適合台灣環境的新品種,由於在幼苗時期就能做選拔,不像傳統育種,需要等待水稻長大後才選拔,不僅減少水稻後續生長耗費的土地和人力,還大幅提高育種的效率與準確性,僅歷經五年就育成「台南十六號」,是傳統育種時程的一半。
另外,林如貞以「友善環境社」---「從吃飯做環保」為主題,回到母校新莊中港國小指導小朋友淘米煮飯、DIY做米製點心等,從實作中搭配食安、環保、生態、性別平等、少子化……等議題,營造親子互動的方式,分享稻米文化。當年林如貞的小學導師葛慧麗曾送她「史記的故事」,寫著:「無論將來讀什麼科系,都不要忘記自己負有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因此,林如貞以充滿感恩的心情開這門課,感謝葛老師教導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從學商習農到推廣農業,林如貞覺得自己有很多獨特的機緣,一路上許多人事物的協助和指導,讓她能走上這條理想之路。除了臺大農業學分班老師教導外,臺大張文亮教授寫的「法拉第的故事」、呂世浩教授講解《史記》的太史公〈報任少卿書〉,都對她面對挫折、對待周遭人事物等等有深刻的啟發。
她認為感謝大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更多的善良和愛心傳遞出去。她希望能培育更多種子教師一起推廣,並期待透過認識米、土壤和農業生產面,鍛鍊寶貴的心靈。近日,林如貞將三年來的理想化成文字,融合新農法、老農智慧、鄉村好人情、生態農業、家庭米文化、公民力、溫馨親子互動…等故事,記錄在《稻田裡的教室》這本書裡,希望用孩童純真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溫暖、正面的影響力,讓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夢想獲得舒展與實踐,她期待自己持續播種札根,讓稻香飄揚世界更美好!

文/臺大進修推廣部 游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