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你我都是烘焙王

發布日期:2019-02-27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部「健康烘焙麵包班」學員

「麵包」的出現在遙遠的古埃及時代便已有記錄,因為尼羅河流域盛產小麥,居住在此的古埃及人會將小麥磨成粉加水,拌入鹽巴和馬鈴薯,擺在溫熱的地方,偶然未烤過的麵糰碰到空氣中的酵母,他們驚訝地發現麵糰開始慢慢漲大,這種麵糰在烘烤之後則會變得相當鬆軟。於是他們每次做這些麵糰時,都會故意留下一塊當做「麵種」,留待下次的麵包發酵。但是當時的人們只知道方法,不知道其中原理,認為一切都是神明的幫忙,所以他們認為麵包就是「神的贈禮」
時隔數千年,今日鬆香軟潤的麵包已然成為眾所喜愛的食物。但放眼麵包店林立,以及食安風暴的衝擊,許多人開始選擇親手做麵包,享受製作過程中的全心投入、出爐時的成就感、和入口的美味及安心。

【飄洋過海的緣分,疼惜人才的心】
工業管理系畢業的王薪越,和來自印尼的Santy兩個人是大亞新紀企業有限公司這間食品原料產業的同事,此外,他們的共通點則是-都有一個疼惜人才的好主管。
「會來修讀臺大推廣部開辦的健康烘焙麵包班主要是因為Santy申請來臺灣工作的時間快要到期了,所以必須回去印尼。老闆看她上班的學習能力強,也很願意學習中文,很多事情一點就通,認為如果她只是來臺灣做做廠工就回去似乎太可惜了,因此便報名讓Santy到臺大推廣部上課,想讓她學習一技之長,回到印尼可以做點小生意。」原本在一般家庭當幫傭的Santy,在原雇主離開後,經過仲介公司的介紹來到這間食品原料廠商,一做就是一年半,每當公司要出貨給客戶時,都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但是Santy卻依然樂觀、日復一日的認真工作。在休閒假日時,偶爾和朋友去臺灣景點遊玩,或是學習中文,這樣勤奮的表現更讓公司主管看到她的努力。


王薪越說:「我自己高中念美工,大學念工業管理,出社會做食品的相關產業;從小家庭教育就告訴我們多職能發展,各個領域都要涉略。老闆真的對大家都很不錯,很願意栽培每個人。看到有興趣的課程跟老闆申請,只要老闆評估覺得對我們有幫助,公司就會資助讓我們來進修。」有感現在社會的競爭強大,即便大學畢業仍感專業知識不足,王薪越在老闆的支持下曾在臺大進修推廣部修讀財管、邏輯、組織行為等各類研習課程,此次更與Santy 一同參與「健康烘焙麵包班」的課程。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王薪越與Santy兩個人也經常拿著食譜窩在實驗室裡研究,但總覺得「是有做起來啦,但是吃起來就是怪怪的。」來臺大推廣部上課後才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在食譜上是看不到的,像是力道如何拿捏、或是酵母培養的過程。去看過坊間開設的課程,比較少針對純麵包講述製作的原理。」
臺大推廣部首開的「健康烘焙麵包班」第一期課程在104年5月13日結業,隨即Santy則於同年5月26日回到印尼家鄉,Santy對於自己能有機會進入大亞新紀企業有限公司工作,以及能在企業主的支持下到臺大推廣部修讀課程,感到相當開心。


同在大亞新紀企業有限公司工作了六、七年的王薪越也認為自己對這個行業已經產生一種「使命感」,雖然在臺大推廣部的「健康烘焙麵包班」學到一技之長,但他並未有想要經營麵包店的想法。王薪越認為經營麵包店,對消費者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若從事食品原料作業,反而更能為眾多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把關,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麵包結緣,花草續緣-賣你一個夢想
陳玉蓮、林彤恩母女與楊昌遠是一起在臺大進修推廣部修讀「健康麵包烘焙班」實作課程的同組學員。「我現在是半退休的狀態,在臺大推廣部上過長達三年的農業相關課程,因為家住臺北內湖山邊,種了很多花花草草,難得得空,所以到臺大推廣部修讀『健康烘焙麵包班』。」楊昌遠笑著說。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做業務的工作,在國外闖蕩的日子看到各式各樣的植物、樹木,當整片的花海綻放,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麗及壯觀,因此在回臺灣後,閒暇之餘,投身農業的學習,買地種樹,現在臺北、花蓮都有自己的花果園。
說緣分或許就是這麼簡單,陳玉蓮在新店剛巧也有這麼一塊地,他將這塊地當作自己的工作室。喜愛花草的陳玉蓮聽聞楊昌遠對植物的了解,興奮之情自然不言而喻。「那本來是我爸爸的菜園,我在裡面用一塊地來種各種香草,一方面可以入菜,一方面也是興趣。這些年我的身體不好,這個香草園就是我的療癒花園。裡面放著些烤箱,現在比較忙了,烤箱就給女兒使用了。」在一次機緣下這對母女一起修讀臺大推廣部的「健康烘焙麵包班」,年僅十二歲的林彤恩成為該班程年紀最小的學員。


活潑的林彤恩說:「我平常在家就會做餅乾,媽媽帶著我看食譜做了幾次以後,我自己就會做了,我還會做雙色餅乾。跟麵包比起來,我還是比較喜歡餅乾。」三人笑著回憶起麵包實作課程時猶如兵荒馬亂的情景,陳玉蓮母女擅長手工實作,楊昌遠則有強大的學理知識做後盾,這組的合作可說是相當完美。「但是這兩天的實作課真的是手忙腳亂。」彤恩表示,她之所以比較喜歡做餅乾,是因為做麵包需要養活酵母,比較容易有失敗的情形發生而導致挫折感,而且做麵包比較不像餅乾那樣可以憑感覺調整內容物。
對女兒的教育,陳玉蓮選擇放手讓她學習,所以不是循一般的正規教育管道,而是讓女兒在自己的陪伴下自學。她說自己小時候是主流教育體制下的白老鼠,師長說要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從來不敢有自己的夢想,等到長大後才驚覺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夢想,如今她將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為「賣夢」。「我覺得現在的小孩很可憐,小孩不敢有自己的夢想是很誇張的一件事,陳玉蓮的大兒子現在念大學一年級,也是在填鴨教育的環境下成長,他也不敢有夢想,但是現在妹妹彤恩敢啊。我的賣夢工作室是私人場域,沒有網站對外,只是療癒中圓自己的夢,同時賣有緣來到這邊的人們一個夢,他們也可以在我的賣夢牆上寫下自己的任何夢想。」
除了提醒自己勇敢的逐夢踏實,陳玉蓮也曾現學馬芬製作,以所學教給復興鄉北上來玩的原住民小孩,並邀請親友一起做馬芬給孩子們吃。她希望將來在香草工作室外種上美麗的樹木,至於栽種樹木的知識又恰巧可以向同組的楊昌遠請益,讓這三人在臺大推廣部「健康烘焙麵包班」所結的緣分,得以繼續綿延下去。

文/臺大進修推廣部 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