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臺大進修推廣部辦理學期演講活動─臺灣大學楊泮池校長的學思歷程

發布日期:2019-05-10
/臺大進修推廣部管理碩士學分班第23期學員 楊德鴻

03年11月17日進修推廣部舉辦的學期專題演講,邀請到臺大楊泮池校長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為推廣部的學員分享其從醫生、臨床研究到成為臺大醫學院院長以及臺大校長的一些歷程。本來對這演講並沒有太多期待,但是隨著校長在台上說得輕鬆,我在台下越聽越感動,確實收穫良多。
 楊校長的專長是醫學,他分享了幾個他在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一個是利用超音波來做胸腔的檢查,較X光檢查來得準確,而大大減少誤診的機率。另一個是不吸菸華人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偏高,持續研究後發現是與基因突變有關,透過基因篩選,可以提早發現,降低治療的費用,並且提高治療後的存活率。這些成果在國際上都是很先進的,楊校長以一個從小學到博士教育都在台灣完成,被暱稱為「MIT」(Made In Taiwan)學者而可以有這樣的成績為例,他認為臺灣的教育有其優越之處,「教改」一昧要向國外對齊不一定就比較好,反而可能喪失「教育」做為社會階級流動機制所應有的公平性。楊校長還提到,這些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他「不這麼相信權威」,所以他不全然照著他老師教他的,嘗試將當時只運用在心臟、肝臟疾病的超音波用來檢查胸腔病症,而成為先驅。我也看到楊校長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不會只關注單一的因素,而能更全面地去思索問題的根本,以找到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法。像是國外的案例中吸菸是導致肺癌的主要成因之一,但在國內推動戒菸一段時間之後,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仍偏高,驅使他去找其他成因,而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楊校長看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很不一樣,他能觀察一件事物的劣勢與優勢,並從中找到機會。譬如臺灣的健保雖然有財務以及資源浪費等問題,但它的確是全球少數做得很好及全面的健保制度,而且2300多萬的納保人的就醫、用藥以及診療紀錄,是一個頗具規模的資料庫,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研究分析,可以有很多的發現。他透過成立聯盟的方式,讓單打獨鬥的研究成為協同分享的研究,而能讓研究速度加快,臺灣的生醫研究在國際間也因此有一定的聲量。
 從醫生、臨床研究到成為臺灣頂尖大學的校長,要管理的單位更多,要面對的人也更多,楊校長的使命更重了,但在言談間並沒有看到他因此而倍感壓力或是更忙碌。楊校長對於教育有其獨到的見解,也清楚知道臺大對臺灣教育所起的引導作用,他的許多作為與不作為,都是經過一番思考以及為了學生以及社會的整體利益,而作出的選擇。譬如在醫學院創設的「利他獎」,正是因為可以進入臺大的學生都是臺灣最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如果只會追求自己的成就而沒有辦法關心他人,那出社會後就不一定可以幫助社會。又如他刻意不將「英聽」納入入學考計分中,因為他知道如果臺大採計了,那麼所有的高中生都會去補「英聽」。相反的,如果「英聽」是重要的,他認為臺大教育有責任的是讓學生畢業時「英聽」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


他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及管理學校的風格,引廖咸興主任所言:「那不是技術面的管理,而是領導。」故楊校長即使沒有學過任何管理,他領導下的臺大,至少從推廣部主任以及校長的互動間可以感受到,顯然是很有效率的。楊校長分享了他幾個原則以及看法,譬如人才是會流動的,臺灣人才的外流,不是教育更多的人才可以解決的,而是應該創造留得住,甚至是可以吸引人才進來的環境。又譬如,事情想清楚了就放手讓下屬去作,不要還設限觀察一陣子才放資源下去。楊校長擅長創造一個環境讓下屬將事情做好,這很值得學習。廖主任說楊校長是個誠信、正直的領導者,誠信、正直聽起來像是人格特質的描述,可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正因「誠信」,才能降低溝通成本,信賴度及效率也才能大大地提升,所以它其實也是理性思考後所應有的行為準則。
 我很慶幸可以聽到這場演講,我也很慶幸臺大可以有楊校長,我感受到楊校長對於臺灣教育以及臺灣的信心與使命感,我也認同楊校長的社會責任及利他精神。楊校長的醫學研究已造福很多人,期盼臺大人在楊校長的領導下可以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