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管理技術下的高品質木瓜

發布日期:2019-06-14
/採訪臺大推廣部「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經營班」的木瓜王 楊乾德先生

木瓜是台灣這個寶島相當重要熱帶水果之一,因為木瓜本身所富含的高營養價值,深受國人喜愛,而且因其一年四季皆可採收的特性,高度的年產量,也讓它具有外銷潛力。然而在台灣這個多雨的海島型氣候下,要如何種出肥美香甜的木瓜出來,在以前,實實在在的考驗著我們「靠天吃飯」的農家子弟;但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開始利用網室種植,推動木瓜安全管理技術,透過系統性的制度管理,打破天災的威脅。這次,就讓榮獲神農獎殊榮的木瓜王-楊乾德來告訴我們,種出這片冠軍木瓜的甘苦談。


楊乾德先生,在臺大進修推廣部就讀「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是什麼動力讓他每個星期五從台灣的最南端屏東前來就讀?說起這一切,要回歸那六○年代的屏東縣高樹鄉……
六○年代的高樹鄉,是楊乾德生長的故鄉,自小單親的環境,讓年紀輕輕的楊乾德有感一技之長的重要,希望能盡早減輕母親的負擔。因此,年輕的他,接觸過許許多多的行業,舉凡自由業、服務業、餐飲業、建築業……都曾經做過。在台北住了將近十年,開過計程車,秉持著「怎麼樣讓事情能夠圓滿的解決」的信念,讓他在交通公司做到業務經理。但是,在民國八十三年左右,因為家庭因素楊乾德回到了家鄉,那是一個養豬畜牧業盛行的年代,「我以前在台北穿西裝人模人樣,當時回去根本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人敢用嘛。」在努力一陣子後,透過介紹,楊乾德到了畜牧場做管理員-主要負責餵養豬隻以及清洗豬圈。但是,善良的他,發現這工作似乎有著對生命重視的欠缺-「當豬生病就要打針,死了也就算了,總覺得他們對生命的不夠注重,反正裡面幾萬隻的豬,死了幾隻其實也不算什麼。但是,總是看到很心疼……」於是,他開始學著做豬的治療,開始買畜牧雜誌、醫學字典……在畜牧業期間,也保持著拿育成獎金的優異成績。
然而,又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楊乾德的工作從動物轉變為植物呢?一次口蹄疫蔓延,同時,加上政府將高樹鄉編列為水源水質保護區,楊先生面臨了人生的谷底-失業。雖然家裡有田地,但是剛開始種植是沒有收成的,即使向人詢問,也是一知半解,這種燒錢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楊乾德認識的一位園藝系老師告訴他一個「台灣木瓜產銷整合班」,這個將木瓜產業與國際接軌的案子,也成為楊乾德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臺大進修推廣部開辦的『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這個課程,對我確實有實質的幫助,也真正了解到學術界的氛圍跟資源,以及它的專業性。木瓜產業有連做障礙,收成兩年就要換地,而我要做的就是把這障礙降到最低。希望把這整個安全農業用導入國際的方式去做,我也帶了一個產銷班,找親朋好友,從栽培管理到行銷,前端成本到設施、技術,要求每個人都要會,這樣才能完全的降低成本。因為我們是海島型的國家,只要降雨,設施不夠進步的話,就會造成損失。木瓜,是一年四季的水果,所以要在制度下的管理,才可以成功。」也因此,本來志在參加不在得名的楊乾德,對於當下得知榮獲冠軍時,相當的訝異。後來才知道,國內對水果的評檢大多趨向甜度,而台灣農民大多使用水份去控制甜度,而傾向採收時盡量不要給太多的水以獲得甜份。這次比賽前,下了四天的雨,讓參賽者的甜度降至11,而楊乾德所摘採的木瓜甜度仍然維持在12.13度,可見用系統帶入品質管控的重要。


總是說他自己的名字不重要,而是產業比較重要的楊乾德,將木瓜取名為「頂真」,取名來自臺灣的三大族群。「頂真」,無論是國語、臺語、或是客家話都是頂級好的意思。同時,楊先生堅持放上臺灣的圖騰,希望象徵是臺灣的產業。這次有緣被推薦前來臺大進修推廣部上課,楊乾德說:「課程中,老師會談到系統性的整合,希望可以看到國內外成功的案例,找到適合我們的產業去做。這裡有好的師資,讓我們學習到更多;不只產業上可以通用,也創造出農產業的品牌。台灣現在取向很多的行銷,也包括各種的產銷班,但是真正教給農民,學到了什麼?學到包裝?學到差異性?但是對產品上卻沒有差異性。」
在現代什麼都講求差異性的的行銷方式,楊乾德重視的是水果生產過程的差異性,儘管現在國外許多農業與超商的結合,而造成相當大的便利,楊先生依然驕傲於台灣的農業制度:「其實我們的小農制度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基本從運輸、包裝紙箱、包裝資材、大盤商、中盤商、小盤商,每一步每個人都要養家活口,如果全部整合起來,跟超商結合,中間那段就失業了,農民也拿不到錢。所以其實台灣的農業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從一個產銷鏈中,就製造出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處理時有耳聞的食安問題風暴下,「生產安全、高品質的木瓜是我們的唯一堅持」是楊乾德始終所秉持農業信念,期望透過土地永續利用以及無農藥殘留的標準,結合管理技術,帶給消費者最安全的高品質木瓜。目前楊乾德仍然在臺大進修推廣部修習課程,珍惜著這段緣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所學回饋鄉里、以及社會的消費者。

臺大進修推廣部 廖唯晴/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