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橫跨臺灣海峽的學習,感受臺灣的人、情、味

發布日期:2019-11-13
「未來管理菁英班」學員心得分享

二○一三年初,臺大校園洋溢著新年佳節的氣氛,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從這一年起每隔一段時日,臺大推廣部的大門口總會見到一群來自海峽對岸,負笈到臺灣學習管理知能的莘莘學子,不時傳來此起彼落的談笑聲,並在臺大推廣部的一樓大廳留下美麗身影的合照。
「未來管理菁英班」係中國大陸的羅客教育機構與臺灣大學進修推廣部合作開辦每班程為期一周的課程,以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為宗旨,並增進陸生在商管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實際運用,由臺灣大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群提供專業的授課與經典管理個案的分析,有效地導引學員學習。
班程的學員皆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所學的領域包括商學管理、財務金融、公共關係、新聞傳播、甚至機械工程、語言學等各類專業。每班期短短五天的學習過程,讓我們驚訝的是彼岸學子們的勇於表達以及學習熱忱。本文特彙整各班期學員代表分享他們來臺灣這個熱情島嶼所感受到的人、情、味。


【你只是你,你不止是你/趙瑞智】
接到這次演講任務以後,我一直在想,我要談些什麼,想說的很多,但是仔細一思考,又覺得毫無頭緒。每次到這所謂的外面的世界,感覺不止是新奇的食物、優美的環境那麼簡單,更多的是想去觀察和感受,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一群人,在過著這樣的生活。與你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成長的,都是你沒有見過的。這樣的新鮮感,促使我上大學後一次次計畫著遠行。我一直相信讀書和旅行,心靈和腳步,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臺灣給我的感覺,最直觀的是人。不論是7-11的店員,還是夜市的攤主,或者是城市的清潔工。他們都是禮貌而熱情的。他們會熱情的為你解答你的疑惑,沒有一絲的不耐煩,禮貌而細緻。在臺北的一天,謝謝這兩個字要無時無刻掛在嘴邊。
我最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樣的教育風氣,才能鑄就這樣和諧的大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樣平等而協調。
我曾經在旅遊旺季的時候去過一個美麗的城市,因為是小長假,遊客很多,又因為這個城市主要依靠公車來進行城市運輸,遊客的急劇增加給公交系統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某天早上在好不容易擠到一輛公車上後,聽到公車司機很尖酸的抱怨:為什麼這麼多人來旅遊,都瘋了嗎?後來我很長時間回想起那個司機氣憤的表情,都會想問她,如果沒有這些旅遊的遊客,這個城市,會有現在這麼美麗嗎?
我們都希望做自己,希望自己獨特而不可替代,不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你只是你,無人可換,但你不止是你,你是你的教育、文化、民族、性格等等綜合的體現。
我想這一點,我在臺灣人民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們足以代表臺灣的繁榮和先進,我想這比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更讓我們覺得難能可貴。希望我們都能做自己,同時也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我高中的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讓別人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希望用這句話與在座的各位共勉。
同樣,在臺大學習的這段時間,這裏的老師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第二節課林教授曾經說過,我們有幸生在這個年代,就要想如何發揚自己,為這個社會做貢獻。可能這個話聽著比較空泛,但這不就是個人價值嗎?
這次可以參加這個團,認識在座的所有朋友,我感到十分榮幸。再次感謝各位的聆聽,願各位喜樂平安。
原刊登於臺大推廣教育月刊第六十九期


【來自太平洋的風--感謝臺灣,感謝臺大/張俊龍】
今年上半年,大陸的網路「twitter」--新浪微博上,一篇名為《太平洋的風》被轉了無數次。作者是大陸的青年作家韓寒,文章是他從臺灣回家後有感而寫的。時過境遷,我也沒想到在不到半年後,我也有幸來到了夢寐的寶島。
回想最開始時候對臺灣的印象,莫過於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可以說,如果問我們對台灣有什麼印象,日月潭可以是一個標誌的名片。隨後,媒體的互動,新聞的報導,臺劇的湧入,對臺灣的印象越來越多角度全面化。唯一欠缺的,就是親身踏上這片土地。
韓寒的那篇《太平洋的風》,提到臺灣最美的風景不是一○一,不是阿里山,而是這裡的人。終於如願,我來到了這裡最好的大學--臺大。臺大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傅斯年先生的「追求真理‧精神屹立」被一代又一代的臺大人很好的傳承著。幾天的教學下來,我們感受到了臺大老師們教學的嚴謹同時不失和藹,臺大工作人員的認真以及真切。一個學校的靈魂在於這個學校裏的人,學校是否有活力、有好的治學氛圍,從這裡的人可以體現出來。感謝臺大的師生,短短幾天讓我們在這裡有了深切的體會。
太平洋的風長年在臺灣盛行,濕熱的感覺無不告訴著你到了「國境之南」。在機場,在街上,如果你有問題或者出了其他狀況,周圍的人都願伸出援助之手。我在捷運的線路換乘線路中,由於自身的不熟悉對著指示牌陷入了迷茫狀態,一位「阿嬤」看到了,主動過來問我是不是不懂怎麼走,然後指給我確切的導向。事情雖小,但心頭一陣熱流,臺灣人的善良、熱心,這些日子裡讓我這個「陸生」有了很好的體會。
兩岸的交流互動越來越頻繁,真心希望兩岸人民的關係可以朝著一個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優良傳統,在大陸這個高速發展土地已經開始式微,如果可以,寶島可以將這些美好反哺給大陸,大陸的人民也更應該謙虛地去接受與學習。
感謝臺灣,感謝臺大。願這股太平洋的風,能在神州大地吹地更遠更持久。
原刊登於臺大推廣教育月刊第七十期


【宇宙精神和甲午變革/李易道】
這是第二次來到臺灣,也是第二次來到臺大學習體驗。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還要再來一次,其實這就像和大師對話一樣,他們可以很容易的把你推向高潮,但你的見解卻不一定能讓大師們得到啟發,不是大師說不清,是我們聽不明,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瞭解了一個文化,卻還沒發現我們的境界就在那裡,還無法理解更多,所以願意再來體驗。
至於要做些分享,我就說些來臺灣第二次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我想說三點,第一是一次「回饋」,第二是一種「精神」,第三是一場「變革」。什麼是「回饋」呢,前段時間我進入古董收藏和投資的圈子,但那段進入這個圈子的時間卻讓我頗感痛苦,因為一個愛收藏「古氣」的人,心理都帶有逃避的氣質,抗拒時代的變化,古董「回饋」給你的是雅致、文弱、逃避的精神氣質,「心生於物,死於物」。所以我離開了這個圈子,同樣當你投入到大自然的山河,山河會回饋給你山河的氣質,投入到色情,色情會回饋給你頹萎的氣質,所以我想來台灣或臺灣大學最重要的不是學到什麼,而是花錢和花時間去買體驗,去理解這裡的文化氣質,獲得一點回饋,改變自己的氣質。
第二想說的是一種「精神」,來到臺灣,聽說臺大旁的「陳三鼎」奶茶很棒,於是立刻去體驗,但感覺也不是很好喝,並不是它不好,而是它不適合我的重口味,我想說的是什麼呢,一方水土一方人,臺灣地區的時空沉澱,讓他們的味蕾經過長久的適應才調和孕育出他們喜歡的味道,就像人類的視覺在無數的試錯後,沉澱出視覺最舒適的比例分割:黃金比例零點六一八。我們自身的氣質一定是要符合時代的,一定是要符合地域的,當「個人通道」進入不了「群眾通道」,不能代表時代精神的時候,就只能是孤芳自賞,這就是臺灣大學的「宇宙精神」,也就是時空的精神和境界,我們不僅要有時間上的「傳承」,還有空間上的「地道」,所以這次來也讓大陸的「介入石」刻了一方中國印「宇宙精神」留在了臺大校史館。
最後,想說的是一場「變革」,我們知道當生物感受到一點外在環境的變化,就會激發內在的進化變革,反應快的進化,反應慢的消亡,來到臺灣和臺大它會給你不一樣回饋,希望這能讓大家做出更重要的內在變革決定,這樣的變革決定比來學知識更加重要,二○一四是甲午年,這一年會有很多的機會,希望大家好好的計畫來年的生活節奏,甲午之戰,變革自己的戰爭,善戰者不怒。
原刊登於臺大推廣教育月刊第七十八期


【看見臺灣/陳瑤】
《看見臺灣》是時下臺灣影院最當紅的影片,這部電影講述了導演所看見跨越一灣淺淺的海峽,看見臺灣,我看見臺灣是一棵向日葵,能夠對每一位旅人綻放最燦爛的笑容;我也看見臺灣是一顆糖果,能夠帶給眾人簡單的幸福;我還看見臺灣是一縷月光,溫潤優雅,能讓落寞的人燃起希望;看見臺灣,不經意就把被現實打磨到剛硬無比的心悄悄軟化。
從踏上臺灣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我看見四周總是充滿著濃濃的人文關懷,讓人覺得無比溫暖,不是因為知識份子的高高在上,只因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我在每一聲早安中看見它;在每一個微笑中看見它;在每一句謝謝中看見它;在每一位臺灣人心中看見它。
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去追尋,我深深感恩於這次活動拓寬了我生命的寬度。在這裡,我看見一個沒有圍牆的世界,沒有圍牆的臺大,讓學術的思想得以擊撞出更美妙的火花;沒有圍牆的人心,讓每一顆需要幫助的心靈得以慰藉。
我相信所有的經歷都是神的饋贈,而能在一生中最美麗的年華與大家一起遇見臺灣,看見臺灣,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七天學習之旅結束了,但是那二十一聲傅鐘還在耳邊回想,提醒我人生需要沉思,需要細細品味每一道風景。
生命就像是一首娓娓道來的詩,而與臺灣、與臺大的邂逅則是這其中最美麗的篇章。
古話云:有緣千里來相會,感恩能與各位在這個冬季相聚在這個美麗的地方。
原刊登於臺大推廣教育月刊第七十八期


【後記】
有緣千里來相會,當太平洋的風吹拂過臺灣海峽,你會是否也感受到這群來自彼岸的孩子在臺灣這個溫暖島嶼所展現的真誠與熱情?未來,本部將賡續本校優良的辦學宗旨和專業的服務精神,展現最好的教學與服務品質,為促進兩岸推廣教育的師生交流和學術合作而努力。

整理/臺大進修推廣部 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