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跨過三十,工作、親情重新開始

發布日期:2020-02-13
/專訪管理碩士學分班第二十九期學員 楊書銘

三十歲,對多數人而言,都像插上鮮明旗幟的分界線,彷彿跨越了這個線,人生該有些不同。七年四班的楊書銘,在三十歲來臨前,面對前方不遠的這條線,他做了重大決定和改變–轉換了職場跑道、重修父子親情。
楊書銘說一直到大學以前,沒有同學發現他來自單親家庭。父母在他很小時就離異,楊書銘是由奶奶帶大。後來奶奶生病住院,他只好回去和父親及阿姨同住,但已疏離的情感關係時好時壞,和阿姨的相處總有些彆扭,姊姊成了他最大的依靠。


【年少離家,自己養活自己】
高三那年,因為姊姊的關係,和父親爆發了大衝突,楊書銘索性離家獨自租屋而住。因此他從高三便開始打工,自己養活自己。多年前媒體曾在七年級生開始走入職場時,對該族群冠上「草莓族」的封號,部分原因來自於他們成長在一個衣食無虞的無憂年代,父母經歷過臺灣經濟起飛,把最好的資源投注在他們身上。然而眼前這位看來陽光開朗的大男孩,正述說的好像不該是屬於他的故事和年代。這確實提醒了我,不論哪個年代,其實總有不同的故事在各個角落上演,而非「草莓族」一類的封號可以一以概之。
楊書銘考上政大心理系後,本應好好享受自由的大學生活或參加社團活動。但為了繳學費,他最高紀錄是一個星期連兼七份工作,他當過家教老師、餐廳服務生等。大三時,有位教授見他過得辛苦,找他做研究助理的工作,讓他不用再為兼差而奔波。但楊書銘的大學生活少了社團、沒時間和同學互動、出遊,他事後回想,我當時應該申請助學貸款,因為花太多時間、力氣在打工上,楊書銘完全沒能感受到大學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


【念心理系,投入輔導工作】
當初選擇念心理系,是因為楊書銘曾在受創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的話語,獲得很大的鼓舞和安慰。他說他也想成為這樣的人。畢業後,他在新竹的建功高中當過輔導老師,後來在家扶基金會做過生活輔導員。那時的他,外型和高中生其實相差不遠。個案輔導時,身為男老師的他,總是負責輔導加害者這一方。楊書銘的處理方式是既然外型和這些孩子差距不大,他也不端出老師的架子,「我的習慣是不先和他們說誰對誰錯,而是先瞭解真實的情況和原因。對這群孩子來說,從小聽訓也已經聽得夠多了。」
楊書銘也曾經輔導過學校的憂鬱學生,透過憂鬱量表檢測指數過高的同學,會被輔導老師約談。曾經一天談到十個個案,一個月做完了兩百個以上的訪談。雖然辛苦疲累,不過對楊書銘來說,是段快速累積經驗值的難得體驗和回憶。
不過一位大半生投入社福機構的前輩,卻是讓楊書銘動心轉念想轉換跑道的原因。這位前輩因為長年奉獻在育幼院工作,放棄了婚姻,身體因為工作累積了不少毛病,多年下來也沒有攢到積蓄。「我很難描述當時聽到的感覺,只覺得心裡感到驚恐。」楊書銘同情前輩的遭遇,也感嘆臺灣社福機構薪資、工時的不友善。退休後一切歸零、從零開始的生活,他明顯感覺到不是自己要的。


【轉換跑道,重和社會連結】
「我當時也快三十了,三十歲前我沒有思考太多,只是很自然而然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人不能只顧理想,也要顧荷包,我還是要取得平衡。」當時楊書銘接觸到從事保險業的朋友,他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重回業務工作。
其實楊書銘在從事社福工作前,曾到親戚的公司當業務,當時七天當中有四天在酒店,一個晚上三、四攤,從下午五點喝到半夜。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型態,撐了一年多離職。他評估保險業工作不需沾染酒店文化,在三、四家保險公司中,選擇了和自己理念最為相近的中國人壽。
喜歡與人接觸的他,發現保險接觸的人來自各行各業,過往心理諮商的背景,讓他容易卸下客戶心防,很多客戶覺得他誠懇,講話實在,不像在推銷,反而更像是朋友在推薦商品。他第一個月就簽到了保單,第三個月簽進了陌生開發的客戶。受訪當時,他已從事保險一年多,有三分之一的客戶來自陌生開發,四分之一來自朋友,其他則是透過介紹。一年多裡,因為客戶的案子他看到保險的價值,更大的收穫是「我發現我重新跟社會連結了,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鼓舞。以前待在學校、社福團體,看到的還是比較侷限。」
業務工作難免要被拒絕碰壁,楊書銘認為很多工作都是如此,而讓他覺得辛苦的地方反而在於「你有沒有辦法妥善規劃自己的時間,因為沒有人盯你,工作狀態很自由。時間自由反而更需要妥善安排,我還在學習更有效率的工作安排和方法。」加上重返校園就讀管碩學分班,除了每週的上課時間,另外還有小組討論、製作報告、準備考試、同學聚餐等,他說勢必壓縮了拜訪客戶的時間。但同事都支持他來進修,除了主動幫忙,甚至還會提醒他上課時間。


【三十而立,重修父子親情】
楊書銘的親情破冰之行,也從三十歲開始,「因為年近三十了,開始意識到人生很多事過了就過了,不用太計較。」他說前年底,自己長這麼大以來,頭一回主動去抱爸爸,讓爸爸尷尬得直說:「幹嘛啦!」他感覺得到父親的不自在,但也感受到那股父子身上傳遞的暖流。自此之後,曾經負氣離家出走的男孩,偶爾也會跟爸爸撒撒嬌,「也許因為父親生病,讓我的身段也變柔軟了。從事保險業,看到許多生老病死,這會讓人改變,像我就變得更open。」
雖然成長過程中,在親情方面有所缺憾,學心理的楊書銘覺得人未必都會複製原生家庭模式,身旁仍有其他模式可以模仿。未來,他也期待組成自己的家庭,也開始思索如何經營家庭關係。「我發現世界上最昂貴的就是時間。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上面,就代表你有多在乎。」
訪談最後,我們聊到了電影,楊書銘平常有寫影評的習慣,也會和同學們分享,他推薦了幾部電影,包括二○一四年被美國各大媒體評選為十大佳片之一的《年少時代》(Boyhood),該片花了十二年拍攝完成,忠實呈現時代的改變,反映真實的人生,也映照出楊書銘最在乎的「時間」,讓他聯想到自己的親子關係。慶幸的是珍惜時間的他,也因時光而被療癒了。

採訪於二○一七年一月文/邱詩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