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以金融專業支持志工理想

發布日期:2020-04-06
/專訪管理碩士學分班第二十四期學員 潘郁仙

二○○八年由美國次級房貸問題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又稱為金融海嘯,海嘯威力之大,橫掃全球,當時世界上多數經濟體都遭受波及,後續引發的經濟衰退影響至今。海嘯的浪頭也打到了潘郁仙的眼前,這波巨浪襲來,讓當時身處金融產業、幫客戶做國際金融商品投資的她,重新思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完全以利益為考量的東西,不是我喜歡的。」雖然客戶都能夠接受受到海嘯波及的損失,也都體諒這是系統性的問題,但潘郁仙在金融海嘯後,希望能更抓回自己對商品選擇的主導權,「我不想要客戶受到傷害。」進而,她選擇不再銷售公司期待銷售的商品,而是專注於管理自己的投資部位,過往的有些客戶則轉為她的金融投資夥伴。


【「重承諾」帶她走向另一條路】
此番出走和選擇,其實和她如何看待「承諾」二字有關。小學五年級時,潘郁仙有回因為月考成績不理想,她在週記上反省下回要努力考好,結果下回月考的成績依舊不盡人意。她記得老師把她叫了過去,問她為何寫下許諾卻仍未盡力達成「我很驚訝這麼多學生中,老師居然還會記得我寫過什麼,而且還這麼認真看待。」從此之後,潘郁仙體認到說出口的話、答應別人的事,都是種承諾。別人會認真看待,自己更要對此負責。當年的小事件造成了之後的大影響,強烈的責任感,讓她在歷經金融風暴後,逐漸走向了另一個領域。
潘郁仙也曾經歷過金融業最風光的時候,她被外派到香港、新加坡,見識了名校出身的金融業聰明頂尖人才,也看盡何謂紙醉金迷,名牌、遊艇、私人飛機才是身分表彰的符號。她明白要在叢林中生存自有叢林中的法則,但卻也時時反思,「還是有些聰明富有的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現在很多人投身社會企業,以服務眾人,貢獻聰明才智給社會為榮。」當年聯考填志願時,潘郁仙有兩條路在選擇,一是心裡所想的特殊教育科系,一是從商父親所期望的會計系,她依了父親的期待,選擇成大會計系,也正好如自己的願,可以離家學習獨立過生活。
曾經錯過的路,也許有一天還會再度開展在眼前。七年多前,因為看到志工招募,潘郁仙加入了自殺防治電話輔導員的行列,「進去之後發現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潘郁仙一開始投入部份時間做志工,後來投入更多時間成為兼職人員,現在則有一半的時間投身於此。「那些有自殺念頭的人會願意打電話進來,一定是心裡還有個聲音告訴他:我不想死。」她談及如何在電話線的另一端去設法挽救另一個生命,「你沒辦法在一通電話裡解決他所面臨的困境,但至少讓他願意再往下走幾步,讓他還有時間去做心態的調整。」潘郁仙提到這時多半可以陪伴求助者去想想自己過去可能擁有的成功經驗,協助他去發現或增強被自己忽略的內在力量,或是請他去想想父母、小孩、親人等,去想想因為自身陷入痛苦中而忽略的身邊支持系統,「讓他們知道還有人在關心著他們,如果他內在的固著鬆動了,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或是外在環境變得友善了,比如找到工作,狀況就能改觀,舒適度提高了,離自殺也會就遠一點了。」


【「當志工」散發正面能量】
除了在擔任自殺防治電話輔導員,潘郁仙還投入了另一個精神官能症的關懷團體,藉由支持性團體的力量,關懷正承受憂鬱症、焦慮症、 恐慌症、強迫症的病友們。潘郁仙解釋,精神官能症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包括團體治療,志工的工作就是去協助團體治療,讓支持團體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接受團體治療的好處是,你可以在團體中看到別人是如何面對問題的。看的角度越廣,你的彈性就越大,就比較不容易鑽牛角尖。」
參與至今,潘郁仙遇到的許多案例是五、六十歲以上的婦女,她們從小被教育以夫為天,習慣隱忍。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深植心中,但奉獻了大半生,有的幫老公還債,有的既要掙錢養家,還要照顧一家老小,換得的卻可能是拳腳相向的丈夫,或外遇後小三還來嗆聲。「因為一直想著我到底做錯了什麼,老天爺為什麼要這樣對我,而陷入了憂鬱狀態。」「不過遇到了瓶頸,反而是個轉機,她們才開始去省思過去的無條件奉獻究竟是愛老公,還是把老公寵壞了。」潘郁仙說,如果能夠轉念的話,有些婦女得以從自殺念頭籠罩的憂鬱狀態走出來,有些人會選擇離開這段婚姻困境。
不同於金融業的高薪高獎金,對潘郁仙來說,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最大報酬和獎勵,就是看著病友們的情況逐漸改善。如何處在悲傷故事、低氣壓氛圍中而不受影響?她說大概是身為家中老么,從小就算天塌下來也輪不到她扛,養成了樂觀的個性,讓她在團體中總扮演著注入正能量
的角色。「如果能讓病友們嘻嘻哈哈笑出來,讓他們放鬆,至少在那個當下,他們會察覺自己並沒有失去笑的能力。」潘郁仙還因為總能微笑以對,被病友開玩笑地質疑到底能不能感同身受
她們的痛苦。「事情就看自己如何去看待,永遠都看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就會辛苦。先看自己有什麼,再去追尋自己所沒有的。」她道出了正面思考的方法。


【「做投資」支持志工理想】
潘郁仙現在把自己一半的時間投注在自殺防治和團體治療的工作上,另一半時間則是持續進修投資理財相關知識,做好自己的投資管理。「如果沒有金融支持穩定的收入,也很傷腦筋呢!」潘郁仙坦言現在靠的就是金融投資的受益來支撐「另一半」。在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的學習恰巧也呼應了這兩塊,前期修習財務管理、策略管理等課程,對金融投資方面有所啟發和助益;後期選擇了組織行為、職場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等較軟性課程,所學和體會正好運用在輔導工作中。
「到我這個年紀,被賦予很多照顧別人的角色,不論是長輩還是晚輩。來這邊上課,可以被老師照顧,還蠻開心的!」潘郁仙修課不求快,一學期一門課,仔細地消化吸收。
「好好把這兩塊經營好,也算是對自己人生有所交代了。」語畢,她因為自己用了「交代」這個聽來沉重的字眼而笑出聲來。五十九年次的她,其實還很年輕,在金錢叢林戰場累積了足夠的專業和經驗後,轉身跨入內心裡始終渴望的領域。不變的是,她還可以繼續和人互動,這是她想要也最喜歡的。她聊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到頂端的自我實現需求,以爬山健行做為平日休閒活動的她,也正朝著需求理論的金字塔尖端處邁步中。

採訪於二○一六年十一月 文/邱詩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