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結合廣播專長與環境教育 埋下更多環境友善種子

發布日期:2020-05-04
/專訪精鍊高階管理與實務班第二十五期學員 王書貞

週日晚上七點,警察廣播電臺正播出的節目為「今天快樂點」,主持人—書子以清亮愉悅的聲音播報著路況,接下來的單元是「地球我的家」報導國內外的環境新聞。書子本名王書貞,周末晚上化身為警廣的節目主持人,另一個身分則是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執行長。她將廣播結合環境教育,透過空中的傳播,讓更多聽眾了解並關心環境議題。王書貞曾多次入圍廣播金鐘獎,包含主持人、企劃編撰、節目等獎項,二○一三年「老師不在教室」單元獲得了教育文化節目獎。王書貞說先後企劃「老師不在教室」、「學生在那兒?」都是試圖帶孩子走出教室到戶外學習,以大自然為師。三十分鐘的單元裡面融合了廣播劇、單口相聲等,帶給聽眾趣味新鮮感。而在廣播節目中關注環境議題的並不多,這也成了書子的節目特色。


【從小埋下環境友善種子】
聽王書貞聊童年,會走上環境教育這條路,其實是從小便埋下了對環境友善的種子。她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寒暑假都會參加救國團舉辦的戶外活動,「從小親近山林,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生命經驗。」
活潑的王書貞在國中時結交了多位好同學,大夥兒相約要考上基隆女中,為的是可以一塊兒租屋同住,放榜後卻只有她一人填上了基隆女中,因此她高一便離家獨自租屋而居,比許多同齡同學更早學習獨立。
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時,王書貞已經在廣播電臺實習。畢業時,由於金車文教基金會招募的人才需要會做廣播還要能帶活動,王書貞順利獲選。「那時候壓力其實蠻大的。」王書貞回憶當時要做廣播帶狀節目,需要大量的內容供應每日播出的節目,因此要收集許多資料,假日時還要去戶外帶活動。但也因此在這三年的時間內,累積了豐沛的人脈資源。


【廣播專長結合環境教育】
王書貞因為製作節目的關係,訪問並結識了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周教授鼓勵她報考師大環教所,在廣播的專長上,再加入自己也喜歡的環境教育專業,成為社會所需的多元人才。從小便喜歡親近山林的王書貞,當時也正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受到教授的鼓舞,便決定報名去。
已經工作了四、五年的王書貞,決心重返考場,除了實力她還需要保佑。她笑說當時腦筋一轉,覺得掌管考試的文昌帝君、孔子等業務繁忙,在茫茫信眾中可能難以顧及到她,因此她跑去拜土地公,「因為土地公掌管地上所有,」和她報考的環教所也有相關。「考試時,每一題我好像都有看過、都會寫。」王書貞如有神助,順利考上了師大環教所。
進入師大環教所後,她發現除了課堂上的理論,教授們非常強調社會參與、社區參與,在校期間時常發動不同的活動,比如搶救老樹、舉辦跳蚤市場等,王書貞也因此和學長姐們培養出深厚感情,成為後來創業路上的夥伴。
研二下學期時,王書貞因為周儒教授的推薦,參與了林務局的自然中心推動計畫,她和林務局人員一同赴美考察,參觀了七、八個美國自然中心,瞭解他們的營運模式和課程設計等。
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王書貞和夥伴們陸續協助林務局推動臺灣八個自然中心相繼成立,針對自然中心的組成要素,從課程方案、組織經營、人員培力、場域規劃等面向,提出專業的諮詢服務,並陪伴其共同學習與成長,建構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達到自然中心所需具備的教育、研究、保育、遊憩、文化等多功能目標。


【推動多樣環境教育服務】
「如果要影響更多人,就要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要像滾雪球般。」王書貞發現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每回培訓上課的對象頂多三十多人,因此和學長姊共同成立了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種),定調為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環境教育人員的培訓,便是友種的主要服務項目之一。在友種的官網上這樣介紹自己:我們是一群想為環境教育散播友善種子的夥伴,環境友善種子工作團隊,簡稱「友種團隊」,取諧音「有種」之意,有Guts的開創多樣環境教育服務。
王書貞說倡導自然環境教育,不能只單靠解說。「教育要達到目標,有很多不同策略,對象和族群不同,教學模式也要跟著調整改變。」因此友種透過戲劇、手偶、繪本、議題討論、探索教育、自然體驗等不同方式,先讓聽者感動,進而才能影響他們採取行動。
臺灣第八座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便是友種成立後的第一個專案。王書貞說明以往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都是採取由解說員負責解說的方式,不論對象為何,都是同一套解說內容。友種接手後,強調受訓對象不能只有解說員,因此包括解說課、保護課、企劃課、環境維護課等工作人員都一同投入公園環境的研究調查和課程方案的設計中,連處長也親力親為參與。
「要改變志工一直講的習慣,真的是很大的挑戰。」友種先藉由教育國家公園員工,再讓他們去改變志工的習慣,面對學生團體時,改採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們會自己找到答案。「跟臺江一起走了五年,這是很棒的歷程,目前公司也派駐了兩位專職人員在該處。」友種和臺江的員工成了長期的夥伴關係,也協助臺江榮獲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獎。由於友種堅持不單純幫忙寫教案、拿認證,以免事後無法確切落實,因此當年臺江奪獎時,得以驕傲地說:這是我們共同努力完成的。
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七年的友種,除了和臺灣多所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合作外,也曾協助竹科汙水處理廠轉型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合作的足跡並已跨到大陸杭州、廈門、九寨溝、長江濕地等;近年並和企業合作,從企業的力量去擴大影響力,例如協助金百利克拉克和利樂包設計FSC森林永續課程方案,透過到學校教育小朋友認識FSC概念和標章,再讓小朋友拿學習單回家,跟爸媽去賣場尋找FSC標章產品,推動森林永續的概念。


【讓更多人投入環境教育產業】
身為友種的執行長,王書貞除了關心環境,也關懷員工。她認為要培養和留住好員工,公司就必須投資,因此送員工出國受訓,每年留下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盈餘分發給員工。「友種的使命就是去創造環境的美好,創造人心的幸福。我們把人顧好了,才能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個產業,而不會誤以為要做環境教育,都非得當志工不可。」
身為管理者,王書貞參加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精鍊高階管理與實務研習班第二十五期的行列,修習之後發現該班程不只學習管理理論,還有許多小組討論和報告的機會,「每個週末整整兩天的課,非常精實。」王書貞也發揮所長,曾當領隊帶班上同學到大自然中學習,而班上聚集各產業菁英、高階主管,亦是她學習的對象,即使現在已經結業了,仍然會定期聚會聯絡感情。
以新聞廣播技術為底,再加乘上環境教育使命,佐以企業主管的影響力,王書貞將所學充分融合。她有感於現今保育的能力遠不及環境被破壞的速度,但若過度傳遞負面訊息,也有可能讓民眾感覺無力而放棄。其實臺灣不乏好的案例,她以垃圾不落地政策為例,該政策已改變了民眾習慣,甚至還有先進國家特別來臺灣觀摩學習。未來,王書貞將繼續結合所長,讓民眾有感,共同為環境保育、愛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註: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森林監管委員會,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其發起者為國際上一些希望阻止森林遭到不斷破壞的非政府機構、環保人士、木材貿易組織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消費者等。FSC透過制訂森林良好經營的標準,和木材加工的產銷監管鏈標準,來追蹤木製品從森林到消費者的整個過程,從而控制木材的合法及可持續來源。


採訪於二○一七年一月 文/邱詩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