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諾貝爾和平獎的啟示—和平維護人人當責

發布日期:2022-04-14

「諾貝爾和平獎」自1901年首度頒發迄今約計100屆,根據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的遺囑,和平獎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一個多世紀以來,她像個鐘響,提醒世人重視戰爭的無情與和平的可貴,但仍無法完全消弭悲劇的不斷重演。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近期開辦「諾貝爾和平獎之啟示」研習課程,特邀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江炯聰、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前洲區領導人杜明翰、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陳勁甫等三位老師分享該課程的開設目的與和平獎之精髓。

【彌補戰爭的傷害】
世界和平是世人追求的夢田!江炯聰教授表示,諾貝爾和平獎並不是「預防性」的設置,而是為了彌補與撫平戰爭所留下的傷害。他進一步指出,「諾貝爾和平獎之啟示」這門課,主要針對衝突化解與和平促進、人道救援、人權維護等三大主軸進行思辨,並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獲獎案例加以分析。

「諾貝爾和平獎」歷屆得獎人都代表著當時那個時代的痕跡。例如: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倫比亞總統斯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因為與叛軍談判停火,結束長達50年內戰獲獎;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前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遭緬甸軍政府罷黜,可能判刑超過100年;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籍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因「為受壓迫的兒童和青少年抗爭,並爭取所有兒童的受教權」而獲頒和平獎,也因力倡女孩受教權而成為塔利班的眼中釘。

而諾貝爾和平獎項最大遺憾,莫過於致力以非暴力哲學,引領國家成功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被稱為印度國父之稱的聖雄甘地(Gandhi)卻未名列其中,於是在他去世的1948年,停辦諾貝爾和平獎,以悼念他用盡生命守護和平的貢獻。

【發掘世界真貌】
科技為人類帶來生活上的富庶繁榮,但我們生活的世界,卻仍存在某種意識型態,帶來災難與不安,而悲劇總來自於思想。例如:1994年的盧安達,發生了人類史上最瘋狂而殘暴的種族大屠殺,就是製造事件與假新聞而產生的,在短短百日之內 ,即奪走近百萬條性命;短暫的殺戮,卻需要經歷漫長的重建,當杜明翰教授跟著世界展望會到訪時,工作人員表示,那段時期平均每個人在河中撈起300具屍體,事後參與的同仁,甚至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以修復心靈創傷。到底是什麼樣的仇恨,造成血流成河的大災難?

人皆生而平等,無論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生活在何處,都應有身而為人的尊嚴,回到人本的視野來觀照,臺大進修推廣學院期盼透過開辦「諾貝爾和平獎之啟示」研習課程,探討生命的核心價值,並喚醒世人看見世界的真實面貌。

【戰爭沒有贏家 和平沒有輸家】
陳勁甫教授表示,「也許承平時期太久了,大家都忘記了戰爭的可怕,而輕易發動戰爭,造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政務官做政策決定,應該想方設法考慮周全,不僅僅是符合個人私心。
  
設置諾貝爾和平獎是要去彌補戰爭留下來的傷害,回歸到基本的人性,國家是帶給人民安居樂業的工具;從案例與素材中去深思,和平的維護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如果有一天,臺灣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戰爭,是否有學習如何化險為夷的避戰?一旦發生戰爭,我們將要如何面對、災後該如何重建等課題,亦都需要著手準備。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人類脫離不了戰爭,「軍人一輩子都在準備作戰,但因為了解戰爭的可怕,真正的軍人基本上是在避免戰爭的發生。」陳勁甫教授說。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壓制與羞辱,進而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因此如果無法解決人性問題,將只能擁有短暫的和平。從戰爭走向和平,重建信任是很重要的,可能需要第三者介入來確保信任的維護,並給雙方空間,才能慢慢走向和平。二戰後馬歇爾將軍提出「馬歇爾計畫」,當時的美國即使百業待興,仍募集資源協助歐洲重建,終於維持了戰後的和平。

【苦難中散發力量與韌性】
杜明翰教授過去曾參與國內外許多人道救援活動,舉凡阿富汗戰爭的救援、2004年南亞大海嘯重建20所學校、2009年八八風災深入部落的重整、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災後重建以及2021年海地地震等等,他在救援過程中發現,「協調」是消弭隔閡的重要關鍵。

因為這些救援行動,牽涉龐大且複雜的合作,從公衛醫療、糧食、水資源、無國界醫師、聯合國維和部隊等缺一不可。除了給予生存的生理需求,面對妻離子散、家毀人亡,一般人根本活不下去,無愛便無生,災後重建的心理支持與陪伴更為重要。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人在苦難中所散發的力量與韌性,可以讓人快速成長!」, 「跑了那麼多地方,有很多的學習與看見。例如:孩子們雖然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卻仍帶著天真善良的本性面對生活,從他們身上看到生命力與人性本善的哲學!」杜明翰教授表示。災民從適應到恢復是一條漫漫長路,救援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要在當地耐心陪伴與用心協助,更需要專業知識和投入長期的各樣資源才行。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將開辦的「諾貝爾和平獎之啟示」研習課程,將結合理論與實務,輔以眾多代表性案例加以說明,希望能使學員迅速有效地掌握諾貝爾和平獎之精神,「以往開辦的課程是以知識性為主,但這門課,則攸關生命的存續!」規劃該課程的江炯聰教授,企盼經由課堂中案例的分享,引導學員進行思辦與反省,發掘真正的核心價值,除了避免未來再發生戰爭,也有助個人生活與組織發展之調和鼎鼐、共存共榮。

「諾貝爾和平獎之啟示」課程的授課時間為:111年5月12日至6月30日共計8堂,授課教師群陣容堅強,包括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佛教慈濟基金會前宗教處主任謝景貴、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前洲區領導人杜明翰、臺北醫學大學前董事長李祖德、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江炯聰等。該班程目前正招生中,早鳥優惠至4月25日截止,相關資訊請上【臺大推廣教育網】https://www.ntuspecs.ntu.edu.tw查詢,或致電(02)2362-0502洽詢。

採訪/游文瑾、林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