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喜歡人與人之間美好的互動 再次進修找回學生時期的美好

發布日期:2024-03-28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林筱真

林筱真,任職於民間社福機構。自小因喜歡與人互動而選擇社會福利系所就讀,畢業後也持續在相關領域發揮專長,並致力推動國內社會福利。工作多年後重拾進修之路,學習之餘也很享受再一次當學生的單純樂趣,有著正面樂觀的開朗人生,這份開朗更感染了身邊的每個人。

【懞懂中的志願選填 成了日後一生的志業】
個性開朗的林筱真是高雄長大的孩子,高中畢業考大學時,因為考量到家中的經濟狀況,以及父母的期望,所以在選填志願時將國立大學列為優先選項,加上因為自己很喜歡與人聊天、互動,認為社工系、社會福利系似乎蠻符合可以與人互動的條件,因此選擇中正大學的社會福利系就讀。

「一開始,其實我對於社工和社福是沒有太清楚的概念,認為兩者應該差不多。」林筱真回想起甫唸大學時,是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選擇了社福系。唸了一年之後才逐漸清楚原來自己所唸的社福系,主要的學習方向較偏重社會福利政策及相關理論,和社工系強調的實務工作、直接服務人群的面向不同。雖然覺得與當初所想像的不同,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深覺社福系有不少優秀的老師。特別是當時系上有位老師的授課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與以往高中前的填鴨式教學大不相同,他透過不同的引導方式啟動學生主動思考的模式,並學習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件事物。林筱真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造就了她爾後在面對問題時,能主動思考尋求解決之道的處事方法。

大一時,林筱真曾經遭遇一場嚴重車禍而傷到腳踝,導致有段時間需要仰賴拐杖行走,這段期間,班上的同學都會主動協助她上下學,這也讓她與班上同學培養出更緊密的情感,「整個大學期間,我都過得很開心,每天都很享受大學生的生活。」一提到大學生活,林筱真的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

大學畢業後,林筱真以推甄的方式直接進入研究所就讀。拿到碩士學位後,原本打算回高雄就業,不過在當年,在南部不容易找到須要具備社福專長的相關工作,工作薪資待遇也不如預期,因此輾轉到臺北就職,一轉眼也經過十多年的北漂時光。

【投入工時雖長 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更多】
在社福單位一待就是十三年的林筱真,一開始的主要工作內容多帶有學術研究的議題,需要研究臺灣的福利政策,舉辦相關的研討會活動,以及發布主題論文等,每次一場活動完美結束或是論文順利發表,都能從中獲得不小的成就感,這也是支持她繼續工作的動力之一。

因為經常接觸社會福利相關政策,林筱真提到其實與其他諸多國家相比,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算是不錯的,一九九〇年代可說是臺灣社會福利法規的黃金十年,相關的法令都在這個時期完成,而且整體架構完整,只是社會環境持續改變,社福法也應隨著時代不同而適時修改,才能符合各時期的情況,而這須要仰賴人民與民意代表、立法機構的持續推動。

一直以來部門單位因人力限制,經常是超時超量的工作狀態,像她最忙的時候,曾經在部門裡有六個專案,她就必須負責其中五個。加上舉辦活動與展覽會,不僅需要撰寫計畫書,也需要經常與政府單位開會等,讓她經常須要加班到晚上十一點,回到家時只剩下洗澡躺平的力氣了。「其實不只有我遇到工時過長的狀況,整個社福和社工體系,經常因為人力資源不足,迫使線上工作人員經常地加班工作。」林筱真直言點出社會福利工作的問題。

當年一起求學的大學與研究所同學,目前約有一半的人依舊在專業領域工作。閒暇時,大家經常一起約出來吃飯聊天,互相傾訴彼此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我們同學間,彼此就是對方的支援團體。」林筱真提到這份工作有時難免累積負面情緒和無力感,透過與同學的聚會,便成了調解情緒釋放壓力的最佳方式,儘管畢業十多年了,大家的情誼仍一直存在。

【協助社區改造 讓高齡社區重新找回生命力】
社會福利的工作所涵蓋的內容很廣,林筱真提到除了法條與理論的研究之外,一般的社會工作可分為三大區域:個案、團體,和社區。通常大家比較熟悉的社工師所接觸的工作大部份是個案和團體,而她目前的工作內容中,則有不少社區的專案。

目前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地方創生,除了社區的概念,還包括人文風采、地景地貌、產業歷史、工藝傳承等,而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與社區的面向,也是其中一環。推動社區的單位有很多,包含政府的農委會、文化部、衛福部和民間機構等,每個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對於社區經營的切入角度不同,但幾乎目標都是一致的,希望營造出社區的活力和特色,讓大家對於自己居住的地方能有更進一步的認同感,也願意為地方付出。

林筱真舉她近期所執行的專案為例,她們團隊前往嘉義六腳鄉的一處社區進行改造,一開始難免會用自己的思維來考量社區改造的方式,慢慢地接觸多了,了解到這個以高齡人口為主的社區真正需要,不停反思與調整計畫,從一開始的互不了解,到後來與居民一同打造社區菜園,提供長輩不只是種菜的場所,也成為增加長輩們的活動力與和鄰居們聊天的好所在,而菜圃收穫的菜又能拿來成為老人食堂的食材,整個循環的規劃成功地活絡了社區的人際氛圍。「這類型的計畫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還要經常往返當地,但每次看到社區改造後所散發出來的成果,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有感自己的不足再度進修 想創造更多的歡樂回憶】
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近年來林筱真也開始擔任主管職務,除了要訓練新人,也需要負責專案的管理與執行,漸漸地對商管領域感到興趣,也因此想要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陸續找了些短期的課程上課。不過,因為短期課程所學到知識比較片面,不夠完整,某天在臉書上看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的課程宣傳,促成她修讀該學院管理碩士學分班的契機。

經常要寫計畫書、評估與掌控預算規劃的她開玩笑的說,「乍看到學費時覺得有點貴,但仔細精算,發現平均每堂課只要四百多元,CP值相當高。」幾次上課後,她愈發覺得這樣的學費真是物超所值,在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太多了。

時隔多年後,再度重回學生身份,雖然一邊仍要工作,在時間分配上相當吃緊,但林筱真很享受這樣的時光,「到臺大唸書,是一種很享受的累。」她提到,因為一直都在社福機構做事,對產業界很陌生,一開始還會認為產業界的人都比較功利,但實際接觸這些來自不同產業的同學後,她很快地便打破自己刻板的印象,同學之間相處不僅融洽,彼此在課業上協助,還會透過舉辦許多活動,拉近同學間的感情,這些都是她原本上課之前未曾預期的。

在管碩學分班上課期間,認識郭士瑜學長及謝雅慧學姐,幹部經驗的傳承讓林筱真獲得很多,而班上許多幹部更用心舉辦多種活動,同學們也都很樂意參與及協助,無論是中秋節的烤肉聚餐、與不同期別的學長姐一同舉辦聯合班聚、每個月的慶生會、KTV歡唱、或是參加臺大全校運動會等,大家都熱情的參與,在學習之餘也累積許多歡樂的回憶,而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同學的熱情回應,讓幹部們辦起活動更起勁了。「我想趁這兩年的時間,創造更多歡樂的回憶,也再度好好享受學生的生活。」身為幹部之一的林筱真提到。

除了同學們的課餘互動,課堂的學習上,林筱真也是收穫滿滿。廖咸興教授的財管課及林修葳教授的財務報表分析,透過小組討論分析上市上櫃公司財務,這對從未學過商學的她來說,很難卻也因此跨領域的學習到更多;組織行為與協商領導課程中,戚樹誠教授用大量的個案來探討協商、談判的過程,裡面有很多的技巧,林筱真覺得可以運用在工作中;吳學良教授的策略管理,用不同於社福領域的角度去思考經營管理;張重昭教授的行銷管理、黃恆獎教授的消費者行為,雖然是商學課程但與心理學相通之處,也可應用在社會福利的領域;黃俊堯教授及孔令傑教授合開的平臺策略與數位經營,更是打開林筱真對於平臺和行銷的想像,不論是哪一堂課,都非常的充實。修課期間,因為同學們來自不同領域,各有專業,透過同學們自己舉辦小型講座,彼此分享,其中一堂竟邀請到臺大資管所的孔令傑教授分享符合時代趨勢的大數據,學院滿滿的學習成果讓她開心的期待每次上課的來臨。

【只要正向思考 得到的都會是好的影響】
個性開朗樂觀的林筱真無論在工作、生活或是課業上,一直都維持著正向思考的能量,她過去的人生經驗也持續地告訴她,只要是正向思考所進行的事情,都會得到好的成果與影響,這也是人與人相處的魅力,讓她可以樂於與人互動,並持續發揮良善的影響力。

透過在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管碩班學習的機會,讓她得到許多正面的回饋,也激發她在工作上更多的想法。她提到,囿於大環境的影響,目前有不少社福團體都有經營上的窘境,而想要改善這種情形,其實可以多向企業學習,以企業管理的方式來經營並透過跨界合作的方式,應可解決不少經營上的問題,而這個議題也是她還需要多加學習的地方。

臺灣已邁向高齡社會,她期許未來有機會可以多接觸這方面的社福議題,當然也包括他持續推動目前正在進行的社區發展工作,期能為社會各領域,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向美好的未來邁進。

採訪於二○二〇年四月 文/莊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