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徜徉漫活城市的旅程,看見寶島東岸的部落風情

發布日期:2019-02-27
/專訪「管理碩士網路學分班」第18期學員 蘇玶瑩

由北往東的旅程上,田野鄉村的景色讓人不自覺放慢欣賞的腳步,用愉悅的心漫步過青嵐的山脈、翠綠的草坪以及綿延的海岸線;映入眼簾的盡是由花蓮溪、秀姑巒溪以及卑南溪所纏繞出的縱谷山型。與台九線上的微風擦身,閉上眼用心感覺,將能體會到這些自然山水所鐫刻出來的人文脈動。在民國八十九年遠嫁花蓮的蘇玶瑩,正和丈夫兩個人開著車,拜訪那些座落在花東各地的原住民部落,聽著耆老們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故事…


102年11月16日,管理碩士網路學分班十八期的學員們舉辦了一場近兩百人參加的「看見臺灣,看見十八班」活動。利用假日的晚上包場觀賞電影「看見臺灣」的電影院場內充斥著臺大推廣部班程老師、助教、各班期學員與推廣部同仁們此起彼落的笑聲。「我們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會響應我們這一場活動並到場觀看,事實上這些活動並非我的發想,主要是班上每位同學的熱心協助,無私地提供各項資源。只因他們認同我是班代,所以來告訴我這些,而我就是盡力去協助而已。」蘇玶瑩謙虛的說著。在工作十五年後再次進入校園,體驗在工作中學習,也在學習中工作;忙碌之暇,蘇玶瑩會全力的支持同學們對班級活動的各種建議,從團聚餐會到電影欣賞,甚至各個企業的參訪活動,不知不覺間,她已經舉辦了超過二十場次的班級活動,讓臺大管理碩士網路學分班的學員們凝聚了向心力,也濃厚了彼此的感情。
我們很好奇能讓蘇玶瑩保有這股熱情的原動力究竟是什麼?


【深入山林的角落,體會原始部落的情懷】
車子停靠在花蓮縣萬榮鄉的紅葉村,這是一個太魯閣族的紅葉部落,位在紅葉溪中游的左岸,依傍著中央山脈,緊臨著瑞穗溫泉。部落裡有一個曾經到西班牙留學的女藝術家,她是一個優秀的年輕人。回到臺灣後的某一天,她無意間打開了過世奶奶的衣櫥,看到衣櫥內掛著滿滿的手工織布。那是她們族裡特有的,但卻正被現代社會先進機器所取代的織布文化…她胸口盈滿著感動,於是下定決心要讓每個人知道這個他們祖先所留下的美好手工藝,渴望將流失的織布文化推動出去。可是她沒有任何管道,回到臺灣的她也沒有任何收入。蘇玶瑩知道了這件事,建議她籌備募款平台、舉辦募款餐會、拍攝微電影…,蘇玶瑩從自己所知的資訊與她交流,讓這個年輕人成功的保留下這即將被時光洪流所淹沒的傳統技藝。
「搬去花蓮以後,我在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助會做了五年的東區督導,主要負責輔導當地原住民的生活以及儲蓄能力,提供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念。但是我是女生又是平地人,他們是不喜歡的,最後是因為我的學習背景以及之前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所累積的豐富知識才有機會被錄取到這個工作。」
這個工作讓蘇玶瑩有機會走遍花東的每一個部落,儘管現在已經轉職擔任智勝財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執行長,她和丈夫仍然在空閒之時走訪山林,偶爾碰過一兩個未知的部落,夫妻兩人便會停車與當地居民打招呼,深入的了解每一個族群間的原始情感。


剛開始,對部落當地居民而言,蘇玶瑩的探視難免讓他們充滿警戒和敷衍,甚至表現出明顯的不歡迎。蘇玶瑩說:「被拒絕一定有碰過,但是我在臺大推廣部管理碩士學分班修讀陸洛老師的職場心理學這門課程中,瞭解到人與人相處時,內心一定都會有不想與別人接觸的一塊,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用一般人的心態去體會到他們的恐懼害怕與求生意志…但是我嘗試著和他們溝通,並表達出我的善意,對各個部落文化表現出尊重,真不歡迎我時,我就離開,再另外尋求有沒有機會透過其他認識的人去慢慢接觸。我想其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最後我所得到的來自他們的信任。」
從被拒絕到被接受,蘇玶瑩的自我突破則是心境的轉變。回想起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面臨的是平地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衝突。當熱情的原住居民向她伸出可能剛摘過番薯、撿過泥土的雙手時,她曾經抗拒過:「我會覺得害怕,他們可能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將雙手往衣服上擦拭。而且他們沒有很好的廚房、沒有吃飯的桌子,吃的是大鍋菜,讓我在一開始時很不能適應。」


但是在爾後慢慢相處的過程中,蘇玶瑩克服了內心的恐懼,眼中所見不再是對方手上的泥土,而是看到他們所露出的微笑,以及真誠、想和自己做朋友的真心。所以在相處的過程中,她會隨手幫忙一些瑣碎的事物,可能撿起地上的劍筍、或掃地、種菜,原住民朋友們也會拿出當地食材熱情招待這位平地來的客人。讓蘇玶瑩看到的他們生活中的快樂與滿足,以及認真對待自己的心意。有一些原住民小孩長大後到了都市後再回到家鄉,反而會瞧不起原生家庭的生長環境,蘇玶瑩感受到這些部落的失落感以及父母的挫折及失望,因此對他們更是付出更多的關懷。


【不曾冷卻的服務熱情,跨越網路平台的同儕情誼】
在儲蓄協會工作的五年間,蘇玶瑩結交了不少原住民朋友,培養出蘇玶瑩對原住民文化的興趣和古道熱腸的助人熱忱;與此並行的則是不間斷的金融研訓院修習。一直到接手「智勝財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一職之後,她發現自己大學時期主修的企業管理已然生疏,因此在一位學長的介紹參加臺大進修推廣部開辦的管理碩士網路學分班,用她漫活城市的步調與熱情,維繫班級每一位同學間的情感。
工作十五年後重拾課本,蘇玶瑩很是擔心自己無法兼顧學業與功課,這時有一位同學告訴他:「哪個人工作不累的,但是會在繁忙工作之際選擇再進修的人,一定是有上進的心,用熱情來學習,那麼學習就會是樂趣。」於是她期許自己能夠擁有「效率工作、樂於學習」的習慣,也因為在態度上的改變,面對事情時能更有活力與熱情。回憶兩年來的研修歲月,在時任臺大進修推廣部主任、現任臺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教授的課堂上,及與同學在追逐成績單上獲得獲得A+的過程中,她所學會的掌握重點以及事情的邏輯判斷皆是別人帶不走的收穫;喜歡讀書的她,更學會運用瑣碎時間閱讀各種課外讀物:「我一年會看五十本的書,花蓮到台北坐火車的時間就會看完一本。」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她對於各個助教的感激之情以及那份未曾改變樂於付出的心意:「兩年多來我看到每個聰明又謙虛的助教,明明已經是博士生了,卻還稱呼我們為學長學姊,並在忙碌之餘來輔導我們這些哥哥姐姐們時,真得讓我覺得很感動,所以任何一場活動我們都會邀請助教和老師前來參與。」2012年她更在參加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老人日托服務的成果展時,當場將平均年齡七十到九十歲的爺爺奶奶們親手製作的二十九個聖誕老公公全數買下,贈給臺大推廣部的每一位同仁,讓所有同仁感受這份體貼並溫暖的心意。
長年生活在純樸花東的蘇玶瑩,即使來到生活步調急促的北部,也始終保有那份待人以誠的認真,讓每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她來自漫活城市的輕鬆與自然。旅程的尾聲,當汽車行駛過蘇花公路、行經太魯閣的山脈溪林,彷彿讓人忘卻了塵囂都市的喧嚷、看見了那田間路旁的綠色地毯、聽見叢林裡的蟲鳴鳥叫;相信未來,蘇玶瑩與她丈夫依舊會繼續開著車,與各個部落的族人交遊、聽族裡的長者們訴說著各個部落的歷史故事、體驗不同族群的生活文化、感受那片來自福爾摩沙寶島東岸的純真情懷。

文/臺大進修推廣部 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