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陶瓷博士讀法律 保護智財權

發布日期:2019-05-02
/專訪法律學分班二十五期學員 段維新

【學習,是必要的『停頓』】
「成長過程就是一段接著一段,我不太相信是可以預先規劃的。不同時間點,會有不同機會從你面前走過去,只要做了決定,就沒什麼好後悔與抱怨的,因為那將是最佳選擇。」訪談一開始,臺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段維新博士笑說以他的年紀去回想童年是太遙遠的事,但順著生命和自我發展的他,就這麼一步步成為世界陶瓷學院院士,此為陶瓷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且一轉眼已在臺大任教超過二十五年。

【隨遇而安讀到陶瓷博士】
段維新說那個年代考聯考,唯一能憑藉的就是照著前一年的學校科系分數排名填志願,「完全是機率問題,你根本不知道會唸到哪個科系。」段維新因此進了材料系,唸了之後覺得有趣、喜歡,便繼續深造唸研究所,「我原本沒打算出國的,但當時清大同學每個都要出國唸書,我也就出國去了。」當時英國、美國有陶瓷學系的學校寥寥可數,段維新因為拿到英國里茲大學的獎學金,便選擇去英國攻讀陶瓷博士。
「我去了兩個禮拜之後,就想打道回府了。」段維新在開學前兩週提早到宿舍報到,宿舍大樓空蕩蕩無一人,他笑說初來乍到異國的新鮮感只維持了一天,入夜之後沒有店鋪可逛,回到宿舍沒有人可以說話,讓他萌生思鄉之情。好在兩週過去,他的指導教授回來了,不然現在可能會少了位世界陶瓷院士。
段維新只花了兩年十個月便取得博士學位,「可見我有多想回家,」在當時也算破了系所記錄。他笑說由於指導教授先離開了學校,當時的口試教授們對這塊領域不夠熟悉,他才得以迅速通過口試。段維新後來被指導教授找去德國做博士後研究,一年之後便回臺大教書。

【研發成果獲國家新創獎】
陶瓷領域究竟在學什麼?「我常被誤認為是做手拉坏的。」陶瓷其實是材料科學裡的一種,應用廣泛。比方現在人手一機的手機,從面板到內件,就有不少零件和陶瓷有關。由於臺灣近幾十年以電子製造業為主,段維新過往的研究多屬電子陶瓷領域,近十年多才轉移到和醫療人體有關的議題,其中人體的結構中和陶瓷相關的部位當屬牙齒和骨頭。
由於在生物陶瓷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讓他於二○一五年獲頒「第十二屆國家新創獎」殊榮,研究的題材為「創新之可分解吸收骨填充材」。段維新特別為我們說明該研究的過程和內容,在陶瓷世界裡,將材料以八、九百度的高溫,甚至千度以上的溫度去燒,稱做「燒結」。「我的想法是實驗室裡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沒有任何材料是燒不出來的。」因此段維新和學生們將一個上百年前發現的材質拿去燒結,結果發現燒出來的成品比市面上現有的產品還好。
這個成品可當作人體內的骨頭填充物,並可加速人體內骨頭的生長,最後還能被人體吸收,不會造成人體的排斥和殘留。段維新並與長庚紀念醫院賴伯亮醫師合作,「醫生才知道臨床上真正需要的是甚麼,」該研究成果於二○一五年發表,奪得了國家新創獎的殊榮。


【進修法律保護智財權】
「我們做研究的人,真正能保護自己的,就是申請專利。」段維新為此研究成果申請了多項專利。他也曾擔任過臺灣大學產學中心主任,負責管理臺大所有的專利和授權,三年任內,他與許多國內大型專利事務所互動過,「每個技術移轉案件的合約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細看,我是代表學校和業界互動的第一個關卡,我若是守不住,後面就很難了。」他回想有一回某企業帶著律師一同前來,律師坐在一旁、嘴角掛著微笑,還沒開口便讓他們覺得壓力十足。這便是開啟他後來到進修推廣學院研讀法律學分班的關鍵之一。
卸下主管職的工作,他才有空檔到進修推廣學院修讀法律學分班,「我現在不能再說自己沒有時間了。而且增加法律知識沒有壞處,只有好處。」段維新覺得校內有這麼多豐沛的資源,他只要步行十分鐘便可從辦公室抵達推廣部大樓,所以三學期下來,他只缺過一次課,而且還是因為出國的關係。
除了學習自己一直很感興趣的智慧財產權和其他法律,上法律學分班的另個收穫也對自己原本的教學工作有所助益。段維新說,很多老師兩手空空,一站上臺就可以連講三小時,這讓他思考自己在授課時能否再講得更深入,再多講一些。「我現在變得比較會呼嚨。」他開玩笑地說。法律的訓練和過往接受的自然科學訓練截然不同,批閱學生的試題時,他要求的是寫到重點即可,而換成自己當學生考法律,卻非得洋洋灑灑地寫滿兩張試紙不可。

【提出建言期許企業政府轉型】
關切專利保護,段維新也關心大學的研究成果能否成功技轉給廠商。他主張寧可以較低的價格技轉廠商,讓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落實到應用層面,才能真正對社會產生幫助。「學校所擁有的豐富資源是來自於社會,既然取之於社會,也該用之於社會。」現今經濟不景氣,他認為正是臺灣企業思考轉型的絕佳機會,「而且現在非轉不可,否則將來極有可能遭到市場淘汰。」他觀察到以往許多企業多是短視近利,但現在會問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讓企業走得長遠。「若是看見市場商機才開槍,恐怕為時已晚。」他鼓勵企業界應該多參考學校擁有哪些專利技術,「有專利保護,也不用擔心會被別人拿走」。
訪談中,段維新亦談及建議政府在防弊心態和做法上應該與時俱進做改變,而不要停留在五、六十年前的操作手法,「畢竟現今環境和人民的教育水準皆和過往大不同了。」他以德國為例,「在德國,你坐火車、巴士、地鐵,都不會有人管你。但他們偶爾會查票,第一次被抓就帶去警局做筆錄,第二次被抓到就會被法院起訴。當年我在德國的聖誕夜碰到查票,選在這樣溫馨慶祝的日子還查票,代表其實他們政府並非相信所有人。」「同樣是防弊,天天查跟偶爾查的成本就天差地別。」段維新覺得為了防弊而花費眾多資源、時間在行政工作和流程上,值得商榷,甚至是阻礙進步和創新的原因之一。
段維新目前最大的心願是在退休前,將獲獎的骨填充材,做更進一步的研發,未來可透過技轉或其他方式被廣泛應用。「我們做研究的人,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實驗室裡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被產業運用。未來我可以跟兒孫說,有些人的身體裡面有我所研發出來的材料。」初見段維新教授,看來有做學術研究的嚴謹模樣,訪談之後感受到他的樂天知足、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不時還會自嘲。「長期和年輕學子接觸,每天在做的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的東西,工作的自主性又非常高,這樣得天獨厚的工作和環境,讓我不容易覺得老。」期待段維新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將是一大福音。

採訪於二○一六年十二月 文/邱詩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