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審視與面對您的生命及生活,一門心靈沉澱與探究生活智慧的課程─「佛教思想及經典導讀」

發布日期:2019-08-06
/臺大進修推廣部佛教思想與經典導論系列第1期學員 魏志宏

是甚麼樣的機緣讓我修讀臺大推廣部將開辦「佛教思想及經典導讀」課程?
我知道臺大進修推廣部這十多年來開辦了許多商管的課程,讓許多在職場工作的朋友能有重回學校充實管理知能的機會,也開辦了法律課程,提供社會大眾了解法律觀念的門路,近年來也開始將課程多樣化,推出咖啡感官品味、宋詞賞析……等課程,惟當我收到臺大推廣部將開辦「佛教思想及經典導讀」課程時,心中卻激起很大的衝擊,怎麼連宗教的議題也可以包裝成為一門課程?原以為這應該是屬於哲學類的課程,那倒也不為過,但仔細一瞧,竟是由臺大中文系的教授來開授這樣的課程,因此引起我欲予探知的興趣。
早在我退伍後的第三天,就被母親帶去皈依佛教,自問人生都已度過二十四個年頭,尚且不知如來真實義,因此倒也開始認真唸佛拜佛、參加佛七活動或尋訪佛寺,並自行研讀一些佛典,諸如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六祖壇經、……等,自認為自己就是正港的佛教徒。在台灣我們隨時都能接觸到佛教的高僧大德,有如此多的經書可覽讀,然而為何還要花錢去上佛學課?但當看到課程內容包括導讀阿含經時,又彷彿在問我「何以十多年就曾有聽聞親友暢談原始佛教,究竟原始佛教與我們孰知的北傳佛教有何不同這樣的議題」?何不趁此機會透過專家帶領做有系統的瞭解呢?並作為今年度的學習目標,所以就更加堅定的報名修讀這門課程!


【修讀「佛教思想及經典導讀」課程的所獲所得】
第一次上課進教室時,感覺到同學大部分都是根基深厚充滿智慧的長者,少數是英氣煥發博學多識的年輕人,也有出家眾來參加(可想老師一定是有獨到之處),我要如何才能跟得上或聽得懂老師所說的?幸好趙飛鵬老師的確教學經驗豐富,一開始就將這門課的學習宗旨說得明白,也能兼顧同學們的背景適當調配教學內容,讓我聽得頻頻點頭認同。
這門課不是來談宗教信仰的,學習認知要「是學術而非信仰」、「是理性而非感覺」、「是歷史而非宗教」。試想,臺大進修推廣部並非寺廟教堂,何以須要推廣宗教,若此,又何以不一併兼談基督教、回教、道教等,卻獨厚佛教,其實這是以學術的方式、以歷史研究的方向去探討佛教的起源,進而了解佛陀的教義。當我們有越多、越方便的資訊來瞭解印度文化、瞭解印度歷史時,就更能體會及回歸到佛教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的,他在闡述甚麼樣的思想,一如我們因了解春秋時代是甚麼樣的環境,孔子是何以周遊列國並講述其思想的。在百年前英國人在斯里蘭卡發現這些以巴利文撰寫的佛教經典時,經過學者考證及研究,讓我們更貼切的認識佛教的思想,原始佛教並沒有許多宗教儀式要您生信或是求利。基於這個原則,才能跳脫個人主觀的學習態度,也不致用質疑的心來聽老師的論述是否不當,甚而有所辯駁。


以往讀經典時,在文字理解方面常會陷於不知所云的境界,諸如何謂「無名」?何謂「無常」?何謂「色即是空」?「假我」與「真我」有什麼區別等,即便參考許多坊間書籍的解釋,縱或聽聞法師開示,也是參不透、搞不清楚,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經典是古文所載及流傳下來,在時空變幻因素下,語文的詞彙會有差異,若能有專業的中文系老師導讀,會有較精準清楚的解說,甚至有豁然開朗的驚喜,原來是這個意思喔!這是上這門課最大的收獲。
 此外,我們知道家庭因素或生長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判斷,或許有人一聽到「輪迴」、「業報」就會心生敬畏,有人會認為怪力亂神,尤其是「佛」這個字,會讓人錯覺認為是一種神通,是不可侵犯的,這些也會阻斷您去深入清楚了解佛法的因緣。我天真的想,當今若把「佛」換成「幸福的人」,您說「我已成佛」變成「我已成幸福的人」,把佛經看成通往幸福的指南手冊,那麼佛陀所說的四聖地、因緣法,如何離苦達到解脫境界的說法,就更能讓普羅大眾所感受認同,大家就會人手一冊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幸福的社會就如此自然流露了。
每當週五下班後,除了與家人或三五好友聚餐或去打球運動舒展身心外,「佛教思想及經典導讀」這門課提供我另一個心靈沉澱的選擇,聽一堂趙老師的課,就像聽一場優質的演講般,輕鬆自在又有啟發,解開我們許多迷惑或存在偏差的觀念,瞭解佛法是生活的智慧,從中審視如何面對生命及生活,這些與您信仰甚麼宗教是不衝突的。
最後,還是要引用老師的講義結論:「佛法不是宗教學說」、「佛法不排斥宗教」、「佛法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清醒的人」,分享個人小小的感想,也希望有更多有興趣的朋友來一探趙老師講述「原始佛教思想與阿含經導讀」,就是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