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沈浸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中 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開心

發布日期:2022-06-14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孔繁璐

孔繁璐,臺灣大學藥學系副教授。在學術界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不僅在所擅長的領域中繼續鑽研,也樂於嘗試不同領域的學習,這也是她為何會來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修讀法律學分班的原因之一。同時身為老師和學生,卻沒有任何轉換的不適應,因為她認為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要全心投入,做什麼像什麼!

【享受自由的學風 勇於在錯誤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在新竹念完高中之後,孔繁璐為了嘗試離家獨立生活,選擇到臺北就讀大學。臺大畢業後,因為對於生化研究很有興趣,便前往美國繼續唸書,先後在賓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

孔繁璐提到,在臺灣唸書時,雖然一切都很順利,多少還是會有一種受到約束的感覺。可是到了美國,特別是在密西根州安娜堡,不僅整個校園、城市瀰漫著自由氛圍,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同儕間的互動也和在臺灣時大相徑庭。受到這股不同於臺灣校園文化的衝擊,孔繁璐體認到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的前提下的,他人的眼光與肯定反倒是其次,也因此開始學著探索與認識自己。

沈浸在自由的學習時光裡,孔繁璐意識到過去在應付考試時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且避免犯錯的習慣,在美國並不管用。原來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老師們也很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多做嘗試、探索未知,在找出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挑戰自己的假說——只要能說出道理,就去試吧!再從嘗試的過程中找出一條自己的路。

孔繁璐很享受在美國求學的這段時光,現在在臺大教書,她也會鼓勵學生出國深造,親自感受不同的校園氛圍,體驗不同的文化,俾能從中得到更多刺激,激發出更多想像。

【九二一大地震喚醒思鄉的情緒】
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很自然地留在那兒從事博士後研究,和先生在東岸買了房子,一切都安頓妥當,原以為會一直待在美國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工作,但一場突如其來的九二一大地震改變了她的想法。

因為這場地震,孔繁璐第一次感受到無法確認家人平安的那種無力與心慌。看著美國媒體報導地震帶來的嚴重災情,娘家和婆家的電話卻怎麼也打不通,直到幾天後才終於和臺灣的家人聯繫上。從大學時期就開始離家唸書的她,雖然早已習慣獨立生活,在這場災難後發現心中終是無法放下對父母的牽掛,於是和先生開始考慮搬回臺灣。

正巧當年年底她和一群臺灣留學生一起協助臺灣的產官學界在美東舉辦了一場宣傳活動,得知工研院要成立生醫中心(現生醫所),便因緣際會地在隔年回到臺灣,開始在工研院生醫資訊部工作。得以和一群來自不同領域,包括數學、統計、工程、資訊的人才共事,練習跨領域溝通、對話與合作,昰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決定到工研院工作的另一個原因,昰因為工研院就在新竹,可以讓她有更多機會陪伴多年沒能一起生活的家人。

在那兒工作了一年左右,她還是難以忘情基礎研究。此時臺大藥學系正招募專任教師,幾經思量,加上先生與家人的鼓勵支持,孔繁璐離開了工研院,以教師的身分回到母校。

【教學有如點燃火種 從啟發學生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在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孔繁璐曾擔任了好幾年助教;在工研院生醫資訊部工作時,身為研究員也必須參與授課,讓同仁對不同領域都能有一定的基礎背景,所以回到臺大教書對她而言並不是一個全然陌生的體驗。

孔繁璐回想起自己當年在美國接觸到的學生,覺得他們與自己求學的時候相比,從某個角度來說,可能要更實際一些,會覺得繳了那麼高額的學費,就要有相當的收穫,對於助教的教學要求相對也較高。她在密西根初當助教那年,就見過有學生直接質疑外國研究生助教以英語教學的能力,所以孔繁璐當時確實投入了不少心血在教學上,這份努力也漸漸獲得學生的認同。在擔任了一、兩年的助教工作後,她開始覺得教書是件快樂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學生們在和自己討論以後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甚或因此開啟了學習的興趣,這些對她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

回到臺大後,孔繁璐延續在美國的教學理念,希望可以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進行獨立與邏輯性的思考,並且培養批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未知領域的學問能夠勇於探索。不過她也提到,臺灣的學生或許因為受到整體教育環境或是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思考的面向常常比較制式化,特別近幾年來,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年輕學生傾向打安全牌,或是視學習上的討論為否定自己能力的一種表徵,在這樣的情況下,的確較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學也是需要一直學習的,所以對於不同世代的學生,要如何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就是一個需要挑戰的課題了。

【不盲目追求熱門的研究議題 專心投入阿茲海默症的研究】
和教學相比,孔繁璐坦承現階段從研究中獲得的快樂要來得多一些。從以前還在唸書的時候,她就對蛋白研究有興趣,後來的研究也多以蛋白質、酵素為主,目前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在阿茲海默症(又稱為老年失智症)患者腦中常見的蛋白斑塊的一個主要蛋白成分。

現在大家對於阿茲海默症仍處於束手無策的狀態,所使用的藥物只能延緩疾病的進程,卻無法達到治癒的效果。從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病例發現,許多患者的腦部會出現蛋白斑塊,所以目前藥物研發上的一大主流便是以消除腦中蛋白斑塊、或是避免斑塊的產生為發展方向。在蛋白斑塊假說的前提下,現在有很多候選藥物已經開始、甚至完成了臨床試驗,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突破性的發現。

相較於從消除蛋白斑塊著手開發藥物,孔繁璐選擇從一個更源頭的角度切入。她不諱言其實自己最喜歡的還是比較基礎性的研究,想要先了解蛋白斑塊中的蛋白成分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產生的過程受到哪些因子的調控、對於大腦其他蛋白分子又會產生哪些影響,而最終極的目標,則是希望能藉由對這些機制的認識,找到一些可以在蛋白斑塊產生之前,就能先行阻斷其發生的標的。

儘管知道這是一條漫長的研究之路,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曙光,更不如研究新藥、開發新治療方式般對人類有直接的貢獻,但是孔繁璐認為這是個人興趣所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這麼多年來對這個研究主題的熱情始終不減。

【走出研究教學領域 搖身成為童書繪本翻譯者】
除了研究與教學,向來行事低調的孔繁璐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身分---童書譯者。
  
一如許多父母,孔繁璐也會陪著自己的孩子一同閱讀童書繪本,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許多樂趣。由於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她便主動與出版社聯繫,開始了繪本翻譯的工作。即便後來孩子日漸長大,她仍然樂此不疲,藉著翻譯繪本與童書,在繁忙的生活當中,得以短暫享受美好的文字帶來的幸福感。十多年來,所翻譯的繪本已多達七十餘本。

孔繁璐謙虛的表示,與其說這是一份工作,不如說是興趣更恰當一些。能夠在修改學生論文之餘,偶爾跳脫開來,一邊閱讀充滿童趣的英文繪本,一邊將它翻譯成中文,是多麼開心的事呀!其實繪本的翻譯絕非單純的英翻中而已,對於語法與故事的表達,仍須有一定的文字駕馭能力,才能吸引小朋友閱讀的興趣,這可是與撰寫學術論文的手法截然不同的呢!

【不只是學習法律 上課中還有更多豐富的收穫】
幾年前孔繁璐參與了一個政府的計畫案,內容與準則的修訂有關。平時她很少有機會接觸法律相關事務,卻沒想到在計畫進行的討論過程中,意外地發現法律這個領域還蠻有趣的,但是一方面因為對立法、修法的歷史背景還是有些陌生,再來畢竟鑽研的方向有別,不確定法律人和自己在思考方式和用字遣詞的習慣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就算法條上的每個字都認得,總不免要擔心自己會因為強行解讀而對法條背後的真義有所誤解。為了想要更了解法律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因此選擇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修讀法律學分班課程。

在學分班就讀期間,因為課程緊湊扎實,讓孔繁璐對法律的領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然而她的收穫不僅只於法律上的認知而已——參與授課的老師個個都是一時之選,他們講課的節奏、清晰的口條、還有掌握課堂氣氛的方法,每每讓孔繁璐自嘆弗如,覺得每次上課都像是看了一場精彩的教學示範,這種無形中的刺激,應該算是到學分班上課的另一種收穫吧。

目前孔繁璐在臺大進修推廣學院修讀法律學分班的課程已經進入最後一個學期,她計畫未來還是會繼續選修其他有興趣的課程。而在擔任教職多年後,有機會重新恢復學生的身分,其實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面對未來教學與研究的路途,孔繁璐期許自己能秉持著一直以來的初心與熱忱,繼續向前行!   
 
採訪於二○二〇年三月 文/莊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