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電子e報

從「不討厭」開始的學習態度 在取與捨之間找到平衡

發布日期:2023-03-22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陳昱璋

陳昱璋,目前擔任增你強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行銷處長一職,從小活潑外向的他一度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但他勇於提問、不怯場的個人特質,讓他在工作領域與個人興趣的範疇中表現出色。對於不喜歡的事情或狀況,都有一套獨特的見解,這也讓他的學習之路更加寬廣。

【在保守家庭中成長 在自由學風中茁壯】
在臺北長大的陳昱璋形容自己來自一個保守的家庭,和朋友一起創業的父親一直都扮演著嚴父的角色,對於小孩的課業要求高,習慣以傳統的威權方式來教養小孩。國中階段遇到的一位導師,比父親還嚴格,採用斯巴達式的管理風格來帶學生,所以,天性活潑好動的他,因為經常主動對老師的規定提出疑問,因此曾被老師視為要特別關照的問題學生。

在家庭與學校同樣都採類似高壓方式的生活,並沒有因此激起陳昱璋青少年時期的反叛心,聰明的他從這個階段就了解,既然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改變制度,那何妨在既有的規則與制度中,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出口,而這樣的觀念,也一直影響到他後來的人生。

高中時期,唸的是當時以學風自由聞名的內湖高中,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也參與一些社團活動,讓原本個性活潑的他不再因為斯巴達式的教育而感到壓抑,得以開心享受學生生活。不過,在畢業典禮上臺領取獎項時,卻被父親說了一句:「又不是因為學業成績好而得獎,有什麼好高興的。」當時的心靈還是感到了些許受傷。

大學時就讀淡大電機工程學系,當初主要選擇是以留在北部念書為考量,所以對於科系並沒有太大的執念。在淡大的校園生活中,熱愛運動的陳昱璋不僅積極參與足球隊的活動,也因為自己的興趣創立了曲棍球社團,並與校外的球友舉辦各種交流賽事。他也許不擅長學業,卻因興趣而活躍於社團,並從擔任社長與舉辦賽事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不少組織能力與帶領團隊的相關技巧,這種收穫,正是臺灣教育中相對較欠缺培養的能力。

【跨越看不見的階級 培養人際關係是人生的課題】
因為父親做生意的關係,免不了會有應酬餐會場合,陳昱璋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參加這類的聚會,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和長輩們應對進退的禮儀,當年建立的情誼並沒有隨著他的年紀增長而消弭,有些當年認識的長輩至今仍會和他保持聯繫,有些更成為他在工作上合作的夥伴。

「我覺得人際關係在這個社會很重要,要學會如何與不同層級的人相處應對,而不僅只在自己的同溫層中培養友誼。多接觸來自各地不同的朋友,可以交流彼此不同的生活經驗,是學習增廣見聞的好夥伴。不過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在學校裡似乎欠缺這樣的教育。」向來喜好交友的陳昱璋再次提到他對目前教育環境中所欠缺的部分的看法。

對喜歡交朋友的陳昱璋來說,朋友並沒有所謂的階級之分,小時候認識的長輩、高中和大學時期認識的同學、因為對曲棍球有共同喜好的球友,這些都是迄今仍持續聯繫的朋友,大家彼此交往認識時,沒有利害關係,但一旦彼此需要幫忙,大家都很樂意盡可能地協助,這些協助或支持不論無形或有價,都是自己強大的無形資產。

【從直排輪開始 戀上曲棍球這項國內的冷門運動】
高中時期,因為生活區域地緣的關係,認識在臺灣的紐西蘭籍朋友,透過這位朋友陳昱璋接觸了直排輪教學,也因為直排輪而開始接觸曲棍球這種在臺灣比較冷門的運動。他很快就愛上了強調團隊合作及個人技術與力學展現等特質的曲棍球,除了在學校之外,也花了不少時間和朋友切磋學習,精進自己的直排輪與曲棍球技巧。

考大學時,陳昱璋還為了不想離開既有的曲棍球隊與球友交流的生活圈,決定要留在北部念書,因此重考了一年。畢業開始工作後,他對曲棍球的熱情依舊沒有改變,持續打球之餘,還參加全球曲棍球協會在亞太地區舉辦的訓練營,從選手技巧、裁判知識甚至到球隊的經營管理等都有涉獵,後來甚至全額自費前往國際總會安排在芬蘭的受訓。

從芬蘭受訓回來後,有一天在當地認識的曲棍球協會的某位幹部主動聯繫他,表示日本的曲棍球國家隊正在找一名球隊經理,如果陳昱璋有興趣的話,可以幫忙介紹,而且還提出了合約的內容與報酬。當時給出的條件光是待遇就比他現有的工作還要好,而且是一個跨入國際的好機會。他雖然心動,但在冷靜思考後,仍決定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有時後,興趣就讓它一直只是興趣就可以了。」陳昱璋表示。

現在的陳昱璋很少親自下場打曲棍球了,但擁有國際曲棍球裁判證照,同時也身為國內曲棍球選手甄選委員一員的他,在工作之餘依舊相當支持臺灣的曲棍球活動,曾多次帶領國內的小選手們出國去比賽,也開始讓國小二年級的兒子加入曲棍球球隊培養團隊能力。

【感謝年輕時遭遇裁員 才有機會反思自己的不足】
當年退伍後,陳昱璋曾在網路行銷公司工作過短暫的時間,之後到了親戚開的製鞋公司工作了兩年。這是一間小型的公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完整的工作流程,從產品的打樣、製造、品管、包裝出貨,到和客戶接洽業務等等,雖然工作時間不算長,卻有機會完整瞭解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商業行為。後來,他又轉入電子零件通路商做業務,雖然一開始接觸到的都是交易額度較小的客戶,但是公司的部門主管與前輩都很照顧新人,也讓他紮實的學到業務的相關技巧,不過後來因為遇到母親罹患小中風,所以他選擇辭職回家照顧母親。

當母親的身體逐漸康復後,陳昱璋再次回到職場,陸續在兩間外商公司任職,後來,因為公司被併購而進行第一波裁員,陳昱璋也名列其中。「年輕時遇到裁員,總比中年時才遇到得好。」他覺得經過那次的裁員,讓自己有機會反思,瞭解自己有哪些不足與需要加強之處。

沒有因為被裁員而陷入低潮,陳昱璋依舊在職場上認真付出,工作多以業務為主,直到五年多前進入增你強公司後,才由業務工作轉換到行銷領域。他目前的工作內容包括協助國內外的產品線進行新產品的規劃與行銷推廣,另外也要協助業務與採購人員關於販售與庫存管理等項目。

轉換過不少次工作的他,每一次都從不同公司與不同的職場文化中學習,漸漸地體認到,職場上團隊工作與換位思考的能力都很重要,透過團隊集思廣益可以讓工作的成效加倍,而換位思考則有助於在溝通協調時能更順利的進行,儘快取得共識。

在臺大修讀精鍊高階管理與實務班期間,不少課程都是透過分組的方式進行,和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專長領域的同學一起分組討論,讓他再一次學習Team Work的精神,也試圖打破以往團隊中只有一個Leader的舊模式,讓團隊成員一起輪流當Leader,帶領整個團隊一起前進。而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財務、管理、市場分析等課程,他也會在公司和同事們分享,讓大家一起在團隊中更進步。

【創造學習的環境 因為不討厭而開啟求知的動機】
課業表現一直不算出色的陳昱璋,英文卻是相當出色,甚至有不少人聽到他開口說英文而以為他曾在國外念書。陳昱璋認為,這一切其實都是從「不討厭」開始的。先學會不討厭英文,然後願意開始學習英文,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比較敢開口說的個性,加上從高中時就陸續結交一些外國朋友,更有機會可以說英文,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都進步了。「雖然沒有出國念過書,但起碼我的英文程度在工作或生活上都不成問題。」陳昱璋認為,創造出可以開口說的環境對於語言學習幫助很大。

陳昱璋提到,一直以來他都會告訴自己就算遇到不喜歡但卻無力改變的事情或環境,不要急著去抗拒或逃避,反而要嘗試接受,因為接受了,就會變得比較「不討厭」,便可以更進一步的瞭解,進而在瞭解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喜歡的部份,這樣的思考模式,對他來說,不只應用在學習上,在工作或人生的思考與選擇上同樣適用。他認為思考後而做出的決定便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當下所考量的排序而已,這種排序會隨著生活經驗或年紀而改變,而生活就是在這不斷的取與捨當中,儘量找到最佳化的輸出方式,也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採訪於二○二〇年六月 文/莊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