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幸福學堂 > 學員故事

勇於承擔樂於分享

發布日期:2021-01-20
/專訪臺大進修推廣學院學員 顏鼎祐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管理碩士學分班第29期的學員顏鼎祐,大學主修中文,輔修心理學。身為家中長子,不到三十歲即毅然從父親手中接下祖父留傳下來的鑄造事業,面對夕陽產業亟需轉型、尋找生機的處境下,選擇進入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進修,希望滿足他拓展商場知能與資源的渴望。

【順應時勢家中事業興起】
顏鼎祐目前是一家專營鑄造產品貿易的事業負責人,幾乎算是一個人的SOHO族公司。這個繼承自家裡經營俗稱翻砂的鑄造事業,接手時已經有一甲子的歷史,到現在將近七十年,原本源自阿公早年一手創立的鑄造工廠,並且曾經擁有輝煌的盛況。
  
談起阿公創業的故事,顏鼎祐眼中閃起亮光。

「我阿公成長在日據時代,只有小學畢業,少年即在日本人開辦的工廠擔任學徒。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戰敗撤離後,阿公不願貿然接手日本人留下的工廠,繼續留在相關產業擔任工頭,直到抵不住時局迅速變遷與發展,才毅然向阿嬤娘家借錢白手起家,就在臺北市昌吉街附近創業成立工廠,開始經營起鑄造事業。很幸運地,工廠遇到蓬勃發展的契機。先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亟思經營臺灣成為復興基地而積極推動基礎建設;繼之經國先生又展開十大建設,所有與大型公共建設、建築工程相關的產業均為之興盛。這個時勢,讓阿公以生產大型鑄件為主的鑄造事業得以順勢發展與擴張,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經在當時臺北縣的新莊化成路、蘆洲、五股凌雲路一帶都設有工廠生產,鼎盛時期員工最多達到三十多人。所以,阿公非常感念當時政府積極打造基礎建設的政策。」

【時移境遷 夕陽產業榮景不再】
然而,偌大的鑄造事業規模從鼎盛時期擁有數間工廠,為何到現在卻成為一人貿易公司?顏鼎祐表示,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後來抵擋不住外部削價競爭,還有鑄造過程中產生的排放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最終成為壓垮事業的致命傷,造成家中經濟無法挽回的地步。

他指出,近五、六十年來,在臺灣都市快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隨著產業景氣變遷與環保意識高漲,許多工廠無法就地繼續生存,不是賣掉就是倒掉,或租給人家當倉儲,尤其是經營鑄造廠更是已經相當少見了,幾乎無人經營,空氣污染隨便一張罰單就從十萬到五十萬不等,只好不斷遷走。

「當時我們位在新莊化成路的工廠,人員在廠裡面待久了,出來臉跟鼻孔都是黑的。雖然工廠方面也做了空氣污染改善,但受到附近逐漸出現比鄰而居的住家持續檢舉,環保單位的罰單金額不斷增加,家裡經濟實在受不了;再加上後來受到開放大陸進口產品的削價搶市,根本無法與其競爭,每個月都在燒錢、借錢、調度,完全沒有賺錢。父母親為了不想讓那些從阿公時代就在工廠做事的老員工失去生計,只好咬緊牙關,持續硬撐著虧本生意,負債最嚴重的時候甚至超過上億元,最後終於在虧損不止、負債累累的情形下忍痛結束工廠,連員工資遣費都發不出來。」

他記得當時還在當兵,母親一通電話打到部隊,告知家裡已經賣掉工廠,連房子也賣掉,要搬家另行租屋,必須將他的東西搬移。「那種心情就像家中有長輩長期臥病在床,知道某天一定會離開人世,只是何時發生、遲早的問題。」

【圖存求變 尋找生機】
顏鼎祐的父親從民國六十九、七十年間開始接手阿公的事業,當時年僅二十六、七歲,公司就已經呈現虧損。為了尋找生機,父親亟思轉型經營,繼續傳承家族事業的命脈。就在工廠收掉的前六、七年,開始到大陸尋找合作伙伴,藉由在大陸生產鑄造品,降低營運成本。

然而隨著多年變遷至今,景氣轉趨蕭條,來自大陸同業各種成本低廉的競爭更加嚴峻,到了顏鼎祐這一代,家中已經沒有任何實體生產的工廠,完全轉型成在住家成立貿易公司,專門幫客戶找產品。

顏鼎祐利用本身熟悉製造鋼鐵廠所需大型模具的技術跟經驗,接受來自各地客戶客製化的訂單(主要是軋輥製品rolling),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製造圖、下訂,然後出單到在大陸許多合作的軋輥廠生產,再依照完工時間交件。由於訂單需求不一,所以合作的工廠分布在大陸各地,有些甚至已經合作二十年了。

「幾十年來,鑄造產品大同小異,只是技術、材質略有不同。」顏鼎祐談到現況指出,「這些鑄造產品,因精密度及良率要求不高,生產技術水準不難,各鑄造廠產出的成品差異度也不大,整體來說,雖然冷門卻有一定的需求量,但最後仍難逃競價的遭遇,跟當初在臺灣生產時的命運一樣。因此,產品訂單從內銷逐漸轉到外銷,觸角從美國、南美洲到東南亞都有」。

【責任:勇於承擔】
做為生意人之後,又是長子,父親當然希望顏鼎祐能克紹箕裘,傳承家族事業;但母親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以後讀什麼、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做生意。」

個性敏感的顏鼎祐,總能察覺到父母的憂心與焦慮。從小學六年級時開始知道家中經濟狀況走下坡,到了國中感觸更深;二十幾年間,聽到、經歷到不少家族事業的故事,整個產業的興衰看在眼裡,對自己成長性格的影響也非常深刻,因此從小就知道要及早準備好自己,成長路上總接受媽媽的安排與建議。他說:「作為一個小孩,能幫家裡的不多,能做的就是盡量聽父母的話,一路上學習也好、未來也好,盡量滿足家裡的期待,家裡既然做這一行,就要有能力把這一行做好。」他覺得順從就是幫助家裡,而且自己是家中長子,特別需要承擔家中重要事務,所以常將學習才藝的機會讓給弟妹。

一心想要重振家威的顏鼎祐,希望有天可以重新翻轉家中經濟,和成功的企業家一樣擁有一番傲人的事業。所以當完兵一退伍,便很快地就進入信義房屋工作,定下目標努力賺錢。

【契機:人生重大轉折】
在信義房屋三年的房仲工作生涯中,前半段因新入行努力衝刺業績,後半段透過與客戶長期接觸經營,顏鼎祐學到對自己人生影響重大的幾件事,他說:

「第一,是對人的細膩度。我發現跟客戶之間的一句話、一個簡訊,都能夠影響交易成敗,所以我善用在大學中文系學到的能力,運用簡訊文字與客戶互動、交心,來拉近彼此的距離;第二,是工作上對人事的態度,這點影響最深。」

為了想要趕快幫忙解決家中經濟困境,顏鼎祐一直懷有未來擔任董事長、總經理、CEO等高階管理職的夢想,加上對信義房屋的工作得心應手,一心想用最快的速度往上爬,因此工作績效表現亮眼,在拿過兩次區銷售冠軍後,參加區店長甄選卻出乎眾人意料地連首關都沒通過,這個重大挫折令他難以接受。等到心平氣和再檢討原因,覺得也許是當時自己年輕氣盛、過於積極任事,在工作上沒能兼顧到人和所致。這個挫敗,反而讓他在年輕時就懂得及時反省自己。
  
就在工作發展遇到瓶頸之際,這時出現了另一個人生的契機。
  
「正好父親要去南美洽談生意,因母親不放心年近花甲的父親一個人長途跋涉,語言又不通,希望有人同行,於是我就趁機離開信義房屋,陪父親去了南美。」這趟難得有機會讓父子倆單獨相處的長途商務之旅,讓顏鼎祐清楚認知到父親真得已經老了,於是他決定放下原本在外的發展,轉回家中接下父親獨力苦撐多年的事業。

【人生:樂於分享】
在信義房屋工作的經驗,讓顏鼎祐體悟到大企業與小公司的差異。於是當他一接手家中事業,便開始到處觀摩學習,親自到父親朋友開的鑄造工廠去實地瞭解、歷練;接著到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管理碩士學分班進修,加強財務管理、貿易溝通、行銷技巧及語言方面的能力,在班上與同學的交流,更讓自己在產業視野上開了眼界。
  
在臺大進修期間,是顏鼎祐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不但完成了成家、立業、生子的人生大事,也因為勇於承擔、樂於分享的個性,主動擔任班代,兩年間主辦了一連串包括籃球比賽、參觀聯勤總隊與阿帕契直昇機、帶隊到金門旅遊等活動;而學校邀請他寫刊物,甚至還在管碩班結業式上擔任生平第一次的主持人。他非常享受這樣的熱絡互動,也感謝學校以及很多人,給與機會成就自己做這些事情。

【穿越泥濘 重新奮起】
人們通常聽到創業家或企業小開總是欣羨不已,但是創業需要勇氣,維持經營下去需要更多的努力、堅毅,成功則更需要智慧與運氣。

顏鼎祐從小到大一直喜歡像足球、籃球、鐵人三項這些具競爭性的體育活動,因為可以砥礪意志;他喜歡《誰是接班人》中直接又激勵人心的方式,更推崇《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中強烈的愛國心與英雄主義。
  
如今肩負重任的他,面對艱困的現在與未來,有如陷入一場迷霧中泥濘的戰爭,他不想輕易被一句“You’re fired!”擊退,他將以鐵人三項的戰鬥意志,希望如同《諾曼第大空降》中溫特斯以各種戰術智勇地闖過每一關,最終到達希特勒建在海拔1834公尺高的鷹巢(克爾斯坦屋,Kehlsteinhaus),從屋中遠眺如何征服來時路的深刻成就感。能與最親愛的家人共享此勝利來臨,將是他人生中最滿足的時刻。

採訪於二○一八年十一月 文/蘇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