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首頁 > 重要訊息 > 重要公告

從《荀子》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認識不同樣貌的人心與人性

發布日期:2019-09-02

從《荀子》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認識不同樣貌的人心與人性

談到荀子,多數人想到的便是性惡論,然而,荀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一位思想家,您所知道的荀子,是他的全貌嗎?您是否真得理解人性?臺大進修推廣學院特敦聘臺大中文系趙飛鵬教授開辦「《荀子》與現代人生」課程,自108年10月17日起,每週四晚間授課,共計7堂課。歡迎對中國思想哲學或人性管理有興趣者把握9月25日前完成報名繳費,享學費優惠。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之千年辯論,影響了後人的既定印象,彷彿荀子就是一位嚴厲的批判者,看到的只有人之惡性,需要以禮法約束管教。由於荀子主張實踐「禮法」,其極端化與法家同調,又主張「性惡」,與孟子「性善」之說對立。特別是荀子的學生李斯曾是秦始皇「鞭撻六國」、「焚書坑儒」等政策的規劃與執行者,令儒者深惡痛絕,連帶使得後人對荀子有諸多不滿,進而刻意疏離其理論學說。


然而《史記》將孟子、荀子並列於一傳,說明司馬遷客觀的評價荀子的地位。漢代以後,儒學成為官學,孔、孟地位不斷提昇,荀子卻依然被冷落,直到近代,社會的思想觀念改變,重視、研究荀子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荀子思想的價值也得到重新評估。其箇中原因,值得我們探討。


事實上,荀子對自然的看法似乎更符合現代科學的精神;其主張「天行有常」,把自然現象看做天的運行規律,是客觀的存在,與社會人事無關;故「人定勝天」,認為主動權在人,社會秩序的好壞其實是每個人所作所為的整體呈現。而「化性起偽」,指出人的善是人為的,故稱「偽」,人可以為善,也可以作惡,「作惡」是任憑慾望擴張,「為善」則是約束自身慾望,接受教化並遵循禮法,成為一個善人,同時建立良善的社會。現代社會自由開放,但不代表沒有任何節制;若任憑人性慾望發展而任意妄為,必將影響他人自由;人若要繼續享受自由,個人就要相當程度配合社會的規範。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開辦的「《荀子》與現代人生」課程,共計7堂課,主講者趙飛鵬教授將帶領修課學員一起重新探索《荀子》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想進一步瞭解該課程,請上【臺大推廣教育網】https://www.ntuspecs.ntu.edu.tw查詢,或致電(02)2362-0502洽詢。